曾經的四小龍 香港終將敗給新加坡?(組圖)
四小龍中的香港與新加坡,往往被國際研究機構以相似的地理大小、位置、人口、技術水平相比研究。(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4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6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的4個亞洲自由經濟體: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多年來持續爭奪亞太商業樞紐地位,在多次國際經濟情勢變化後,終於有了高下之分。新加坡發展局主席馬宣仁表示,自1997年以來,香港過度以中國為中心,反而讓新加坡吸引其他企業落戶,成功成為國際企業亞太區商務樞紐。
四小龍中的香港與新加坡,往往被國際研究機構以相似的地理大小、位置、人口、技術水平相比研究,兩者在爭取亞太商業樞紐位置的競爭中,已經對壘多年,不過最近新加坡當局的一段發言,將兩者之間尚算良好的競爭關係拉開裂縫。
中國中心化 vs 國際化
彭博社報導,新加坡發展局主席馬宣仁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由於香港日趨明顯以中國為中心(China-centric),在吸引跨國企業設立亞洲總部的競爭之路,新加坡已居於領先的地位。馬宣仁的談話,反映兩地積極爭取國際經貿地位的熱度,也凸顯了「中國化」與「非中國化」或國際化所產生的不同結果。
他表示,「香港的『中國中心化』在跨國企業尋求設立亞太樞紐時,助了新加坡一臂之力」,許多跨國公司目前想設立亞太總部時,都會優先考慮新加坡,只有想進入中國市場、只計畫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的企業,會考慮入駐香港。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而進駐香港,這些企業又會面對北京和上海的競爭,因為香港近年對比國內城市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不足、而同時又失去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據報導,根據新加坡發展局統計,已經有2.6萬間國際公司立足新加坡,且在「財富500」排行榜之中有1/3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而根據香港投資推廣署及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及海外公司的駐港公司,共有8,225間。
《自由時報》報導,雖然目前香港仍名列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務及航運中心,有世界第四大的證券市場,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業務依然世界頂尖,在競爭力、經濟自由度、廉政透明等國際評比也很傑出;不過,由於「回歸」之後,香港與中國快速成長的經濟頻密連結,「中國化」程度大為提升,「國際化」相形遜色。同時,中國也積極發展其經貿航運等重鎮,香港在這一趨勢變化之下,對於以中國為主要生意往來的國際企業,其重要性相對下降,它們更可能選擇上海、北京等地。「中國化」的香港,因門戶功能與國際化的演變,今非昔比。
「中國化的香港,因門戶功能與國際化的演變,今非昔比。」(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基建地產項目 vs 鼓勵自主研發
彭博社報導,馬宣仁受訪時表示,新加坡對跨國公司最具吸引力的在於「創新型經濟體」、「及擁有低稅率和有針對性的勞動法例」,能夠吸引一些在研發上有龐大開支的公司進駐,即往往能夠吸引擁有高技術的創新科技公司;他表示,「新加坡政府將1%GDP用於研發開支,而私營公司則撥出1.3%GDP到研發之上」,就能夠目標將提升到佔GDP3%以上,以向瑞典、瑞士看齊。而新加坡政府在2018年預算案中,將企業研發成本及免稅比例從150%提高至250%,以鼓勵研發。
至於香港,港府已經承認香港創新科技產業落後。日前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更表示,依照目前與國際差距,就算1年撥款1000億港元也無法追上進度。不過對比新加坡鼓勵研發的政策,港府選擇撥款500億港元、其中100億預留支持大學主導的科研發展,餘下用來興建香港與深圳政府合作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2018年財政預算案第65節指出,有關「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項目,撥款會用於「土地平整、基礎設施、上蓋建設和早期營運」。
香港IT評論網誌「HelloWorld」指出,「簡單來說,這200億是地產項目,跟最初營運數碼港及大埔科學園的性質並無不同......現時河套發展使用香港的自由網絡或大陸的封閉網絡尚未有定案;河套區與數碼港及科學園一樣沒有良好的交通規劃,像數碼港21:00尾班車根本不符合IT人24/7的工作需要;至於吸引外資的能力,請參考2013年Google打算在將軍澳興趣數據中心,最終因地價太貴及配套不足而放棄,資金一分為二分別在新加坡及台灣興建數據中心;最終河套區可能成為一個如數碼港般的酒店及高尚住宅項目。」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藍圖。(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一國之中、權力不斷被收緊的特區
紐約時報去年報導,曾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回歸」二十週年︰「曾是典範城市,香港如今陷入困境。」造成如此現狀,癥結在北京的專斷本質,而非港人不夠積極奮鬥。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鄺健銘曾形容,「香港刻下仿如黃昏,新加坡卻如日方中。一個港媒經常有意無意忽略的重要分野,是新加坡為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而香港只是一國之中、權力不斷被收緊的特區......因為擁有自己的主權,新加坡更可無拘無束地擁抱世界與『外國勢力』,成為貨真價實的『亞洲國際都會』。」
鄺指出,「香港因愈來愈政治正確地只向北望,開始與新加坡分道揚鑣。香港境外辦事處不見得會與Contact Singapore一樣積極,聯絡海外本港人才回港效力。海水化淡、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遲遲未能成事;新界東北爭議中,鮮見政府議及香港食物供應自主的一環。政府施政表現,愈來愈難以令人相信,特區政府以本地民生福祉為依歸......政府公職的人選考慮,愈來愈傾向務虛地以『愛國愛黨』準則、政治派系立場先行,而非務實地唯才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