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香港網絡上熱傳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名滿頭白髮的老翁推著高及胸口的巨型垃圾桶乘搭地鐵。(圖片來源:網絡論壇)
【看中國2018年3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22日香港網絡上熱傳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名滿頭白髮的老翁推著高及胸口的巨型垃圾桶,乘搭地鐵。他身穿老舊的黑色風衣,整個人依偎在布滿污跡的垃圾桶上,垃圾桶傳出的陣陣惡臭令附近乘客都忍不住遮蓋口鼻。這名69歲的袁姓老翁,偷這個垃圾桶的原因,竟然是「它有腳踏比較好用」。
根據鐵路規定,該垃圾桶尺寸超過限制,不過老翁被職員發現並通報後,就十分合作地把垃圾桶帶下車。事件曝光後,第二天警察就以偷竊罪拘捕了該名老翁,目前更準備向法庭起訴他。
《蘋果日報》報導,記者走訪袁伯居住的單位,其一名陳姓朋友應門,並表示因袁伯出事所以自己來幫忙。他透露,袁伯是一名兼職清潔工人,獨自居住在黃大仙下邨,多年來獨自一人,沒有家人,在領取俗稱綜援的公共福利金同時,袁伯亦身兼清潔工謀生,每天早出晚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袁伯的單位門外放了一架檢垃圾的手推車、大門破爛陳舊、滿屋堆滿了雜物,並傳出陣陣臭味。
據悉,袁伯在旺角地區工作,因覺得工作地點的垃圾桶過於殘舊、又沒有腳踏,用起來頗為吃力。隨後發現自己在黃大仙公屋住所大堂中的垃圾桶有腳踏,打算把兩者交換位置,才會出現當日把垃圾桶帶上港鐵的舉動。
補助金難領 物價吞沒退休金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香港已經屢見不鮮,大街小巷中他們蹣跚的身影、彎下撿拾垃圾的姿態、以至於在內地遊客熱衷的藥妝店前、等候店家開箱後不要的紙皮,這些別人眼中的垃圾,對他們來說都是下一頓飽餐的飯票。半島電視台記者德魯安布羅斯曾形容:「這是香港很常見的景象,在香港一些比較貧困的區域,其實讓人很難直視,讓人忍不住想政府在哪裡、他們的家人又在哪裡。」
一名69歲的香港老人的晚年生活,在海內外廣大民眾的印象中,應該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在這個「全球億萬富豪最多的城市」、「國際金融中心」、「東方之珠」中,人們過的應該是幸福無憂的生活。然而事實上,香港是亞洲貧富差距最大的城市,每3個老人中,就有1個老人生活困難、活在貧窮線下。飛漲的物價、加上不健全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讓這些老人成為了表面經濟繁榮下的犧牲者。
香港目前已有1/3人口進入高齡階段,其中有超過30萬老人屬於「絕對貧窮」,這些老人家在年輕時候大多就是低收入者,生活也難以維持,直到香港近20年快速走向實業空心化、工廠紛紛倒閉與遷移、他們失去了謀生能力,更不用說存錢養老。
香港不是沒有老人福利措施,其中港府派發的平均約1500元港幣、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需要年達70歲才能申請(根據貧窮線門檻制定);至於俗稱綜援的公共福利金,對獨居老人來說大約每月可得約2000元港幣。不過這些福利金並不是那麼好領的,除了金額並不足老人維持生活,甚至大半都要用來付租金、居住公營房屋的也須付租金(統計處數據:中位數為1500元),如果老人有子女,還得子女簽署「斷絕關係拒絕供養」的領救濟文件,在香港人心目中是「非常丟人」的,致使老人很難拿到補助,就算有補助、在物價騰飛的年代,也不足維持生活,一旦遇上健康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至於港府規定的「強積金」制度下,市民須把每月薪水中的一部分強制「投資」強積金,以「換取退休金保障」。不過因物價飛漲,很多老人盡其一生存下的退休基金已經被經濟洪流吞沒。有拾荒老人曾對港台節目透露,自己當初拿到這筆錢以為可以過生活,但物價上漲太快,退休金在5年內就用完了,子女拒絕供養,又不願意簽署「拒絕供養」文件,自己只能靠拾荒維生。雖然香港目前已經廢除子女簽署聲明的制度,但對解決長者貧窮問題效果仍然不大。
社會的改變是進步還是退步?
相信這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這些老人的子女為何不幫助父母。過去華人社會依靠大家庭式的緊密聯繫、父母照顧子女、晚年時子女照顧父母,得以讓老人的後半輩子安心度過。然而現代社會功利形式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物質與利益沖淡,加上少子化、以及貧富懸殊越趨嚴重、物價飛漲,年輕人甚至無力照顧家中長者。這時候社會福利措施本可以為老人帶來依靠,然而功利主義至上的香港社會、甚至政府,都認為這些沒錢沒勢的老人是「自作自受」,「社會沒必要為了他們減慢前進的腳步、也沒必要共同承擔他們的『失敗』。」
事實上,上述老翁偷垃圾桶事件在香港網絡傳出後,不少第一時間的留言,都是痛罵老翁、責備他「不顧旁人」的行為。只有少數網友指出,「我們應該反思的是這個社會帶來的問題,而不是站在所謂的『道德高地』,批判這個老人的錯誤行為。『他朝君體也相同』,我們的社會何時變成如此冷漠與無情?」
《端傳媒》報導,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有「香港社會工作之父」之稱的周永新坦言,自己對香港政府能夠推行退休保障制度的心「已死」。周永新2013年曾受港府委託研究退休保障方案,最後認為「全民退休保障」最有效、遂向港府推薦,但港府隨即冷待該會「耗用大量公帑」的方案。
更甚者,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公開批評周永新的方案是「不切實際」、以及「沒有認真學術研究應有態度」。這名長年來身兼各項公職、溫和儒雅的學者最終痛批,港府向公眾推出的諮詢文件「不盡不實」、「把香港人當傻瓜」。周永新表示,現在回想起來才明白,政府當年找他,跟他「一直在體制內做委員、研究,立場較保守審慎」有關,當時只是為了逃避公眾要求全民退休保障的呼聲而找自己做出「迎合港府立場的學術研究」,不料自己竟會「反叛」。
2017年6月,一名75歲的朱婆婆遭食環署票控「無牌販賣」1元錢的紙皮。她受嚴重關節炎、鼻黏膜炎、胃病等健康問題困擾,仍堅持不領取綜援,以拾荒維生,不料當時應數名外傭要求出售數個紙皮箱時,被埋伏的食環署人員現身檢控,面對上千罰金,一天撿拾100公斤紙皮也只能有50-60元收入的朱婆婆幾乎崩潰。
大街小巷中推著裝滿紙皮手推車的老人,已經成為香港的一道「光景」。(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2017年8月港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發表一篇網誌談貧窮長者問題,反映了港府的立場:「用相對貧窮概念的官方貧窮線劃分,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人口的比例便會增加,在人口有增加的情況下,貧窮人口便會進一步增加;再加上人口高齡化下長者人數上升,貧窮長者的數目亦會增加得更快。這些都是統計上的現象」;「長者貧窮的數字會有高估」、「綜援的水平是香港基本的生活需要,甚至有人(註:大多是爭取成立全民養老金的朋友)批評綜援水平不足」......而當局提出的一項新措施,是「不少低收入的長者擁有可觀的資產,例如自住物業,或是退休時領取了一筆公積金。現時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的『安老按揭』計劃,便可幫助長者把自住物業部分價值變成穩定的收入,選擇之一是可以領取金額直至百年歸老,而且可以繼續住在自己的物業之中。」
有港民曾評論:「這段話說明了一個甚麼問題?第一是港府持續迴避絕對貧窮的老人問題,用統計數字來誤導香港人,其實貧窮人口不斷上升已經是事實了;第二,它反而向『有一定資產、有自住物業』的老人伸手,要他們把物業交出來,換成向港府持有的證券公司借錢養老,最後物業給證券公司了,老人甚麼都沒有了,正好是港府甚麼都不用做、一舉兩得、老人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資產變成證券公司的;第三,政府作為公共機構、服務於香港市民,政府每年這麼多盈餘,都拿去做甚麼了?重新制定退休計畫有這麼難嗎?還是香港市民在你們心目中已經是最次要的,保住你們的官職、保住你們的『政治正確』、執行政治任務,才是第一位的,可憐的香港,才20年就變成這樣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