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負債時代來臨,哪種人的財富最危險?

【看中國2017年12月3日訊】近來,關於「居民加槓桿」的話題越來越受大家討論。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居民的槓桿比率不斷增高,這意味著中國普通居民的負債將會更多,手裡的現金變少。

錢少了,債多了,勞動收入增加卻不明顯,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意味著極高的債務風險。假如未來發生個什麼突發情況,例如疾病、失業等等緊急事件,那麼個人破產的情況恐怕就可能成為現實。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面臨這樣的財務風險。在中國進入高負債、高槓桿的時代以後,居民個人財務破產、陷入貧窮的風險並不相同。但是,在各類人當中,有一種人的財務風險卻是非常高的。

一、企業債務向居民債務傳導:普通人還債壓力山大

根據CEIC的數據,中國的家庭負債總量在2017年9月來到了5.9萬億美元(合約38.9萬億人民幣),比起十年前,總額增加了十倍以上。在2007年1月,中國家庭負債只有約5160億美元。十年之間,中國家庭債務大爆發。

如果我們通過居民家庭債務佔中國GDP比例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十年來,居民債務從不到GDP的20%,上漲到45%以上。2010年後和2013年後的債務增多十分明顯。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居民槓桿」。

這十年,普通家庭到底為什麼欠了這麼多的債呢?實際上,我們對比一下中國商品房的銷售情況就不難瞭解。根據WIND的數據,近十年來中國商品房銷售的兩個高峰分別是在2008到2009年期間,以及2014到2015年期間。

在2008到2009年期間,國家的降息週期和放鬆房貸的政策刺激了貸款購房量的增長;在2014年,中國又迎來降息週期,房市也放寬了二套房首付和放寬限購條件,造成第二波購房潮,也帶來了房貸的總量增長。

換言之,居民負債增加與房地產週期有明顯的關係。根據數據現顯示,中國居民負債以消費性貸款為主,約佔居民負債的2/3,大約是經營性負債的2倍。在消費性貸款中,以住房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佔了近80%,總量巨大。但最近的趨勢是短期消費貸款增長速度較快,增速高於中長期貸款。

我們可以粗略估計一下,中國普通人的還債能力如何。這需要我們來看看中國人是否能掙更多的錢來還債。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IND資訊綜合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平均的盈利水平已經從2009年的超過4.5%下降至今天的不到2%。目前的中國企業還依然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這將進一步影響資產回報率。

並且,在2010年以來,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持續下跌,而槓桿率持續上升,在2012年形成了槓桿率高於資本回報的「死亡交叉」。這其實也就表示,中國企業至少在近五年以來的盈利能力大為下降,債務風險卻在不斷增高。

那麼,以下的結論也就不難推知:既然企業的平均盈利能力在持續下降,而且企業的債務同時在不斷累積,企業能夠發給員工的工資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明顯的增長。

至少從社會平均水平來看,這些年中國普通居民的實際收入,並沒有什麼明顯提升。也許有人會反駁說,自己到手的工資這幾年還是有所增長的。但是很遺憾這種收入增長並不是真實增長,而無非是整體貨幣供給量增多的一種錯覺,這除了讓你的名義財富增多,沒其他作用。

比如說,五年前你月薪8000元,五年後的現在漲到12000元,看上去上漲了50%。實際上,這些錢的購買力並沒有大的提升,在償還了這五年期間你欠下的各種債務之後,所剩無幾。

你完全感覺不到這12000元會讓你比五年前月薪八千時富裕多少,更何況,這些年大部分人漲薪幅度遠遠小於50%,甚至有可能是負數。

在居民房貸比重過大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債務過高帶來的連鎖反應會傳導到居民收入,造成居民債務負擔增加的同時,還債能力減少。也就讓普通人面臨著收入不見漲、債務不見少、財務壓力與日俱增的困局。

二、從小城市來到大城市買房的年輕人最危險

但是,這個社會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存在相同的財務風險。根據個人持有房地產情況的不同,每個人的財務壓力也不相同。

據統計,中國居民的資產組成中,非金融資產佔據大半比例,其中房地產佔54%,房地產的價值為居民的融資和借貸提供了有效擔保。那麼,根據個人所持有的已還清貸款的房產數量和抵押價值,其償債能力和撬動槓桿的能力會有很大區別。

中國的住房擁有率是多少呢?不同機構的統計數據不盡相同,但大致而言,平均在70%以上是一個比較起碼的數字。這就意味著未來的趨勢是,房貸不會持續高速增加,但一二線的房價並不會顯著下跌。這就意味著那些從小城市來到大城市買房的人當中,未來破產的人數,有可能上升。

如果你是從小城市進入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剛好又在丈母娘和媳婦的威逼利誘下不得已按揭買房,而自己的工資也並不是特別高,那麼,你從現在開始就要特別小心了。高負債時代最先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很可能就是這類人。

原因很顯然,房地產貸款的利率上浮是長期趨勢。房貸基準利率為央行規定,但是各地都在這個基礎上玩命的定向為房貸加息。從去年以來,一線城市的房貸利率上升,已是眾所周知的事。

這個趨勢目前已經蔓延到二線城市。各地的銀行都不同程度的上調房貸利率,但一般都在20%以上,而且對於二套房的房貸上調更多。

眾所周知,中國的購房剛需往往並不是「購房」,而是「換房」,用三四線的房子換一二線的按揭。對這部分剛需來說,他們承受的房貸壓力最大。

不過,如果我們看一下中國長期的利率水平,整體而言其實是持續下降的。這個利率變化規律的背後,其實是整個人口結構的變化。

理論上講,不同年齡段的人,儲蓄的能力和意願不同,青年人一般處於負儲蓄階段,中年以後進入正儲蓄階段,因此在資金市場上,青年人多代表著資金需求多,中老年人多代表資金供給多。

因此當青年人口比例上升時,資金的需求就會增大,而當青年人口比例下降而中年人口上升,意味著供給增多但需求減少。根據供需關係,這時的利率就會下降。

據統計,中國16到59歲就業人口在2015年已進入負增長,在2025年會達到負1.5%的比例,並在2032年達到歷史最低值。而在這當中,35歲以內人口的規模下降速度會更快。也就是說,未來十五年內,中國的整體資金需求將低於供給,未來的平均利率也將會持續維持在低水平。

這種較低的基本利率顯然有利於居民消費類貸款的增加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居民短期貸款則出現快速增加,新增1.53萬億元,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但是,在名為消費的短期貸款當中有不少仍然是流向了房地產領域。換言之,平均利率的降低只是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繼續向年輕人加槓桿。

房貸利率的定向加息,居民其他消費的定向減息,這兩支無形的手將伸進年輕人的錢包,共同增加槓桿,最終掏空其資產。

那些在2015年後被迫以各種形式舉債購房的年輕人,很可能是中國社會中槓桿率最高的群體。在高負債的時代,他們的財富最危險。一旦他們資不抵債、斷供停貸,則會造成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孫驍驥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