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12月3日讯】近来,关于“居民加杠杆”的话题越来越受大家讨论。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杠杆比率不断增高,这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的负债将会更多,手里的现金变少。
钱少了,债多了,劳动收入增加却不明显,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极高的债务风险。假如未来发生个什么突发情况,例如疾病、失业等等紧急事件,那么个人破产的情况恐怕就可能成为现实。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财务风险。在中国进入高负债、高杠杆的时代以后,居民个人财务破产、陷入贫穷的风险并不相同。但是,在各类人当中,有一种人的财务风险却是非常高的。
一、企业债务向居民债务传导:普通人还债压力山大
根据CEIC的数据,中国的家庭负债总量在2017年9月来到了5.9万亿美元(合约38.9万亿人民币),比起十年前,总额增加了十倍以上。在2007年1月,中国家庭负债只有约5160亿美元。十年之间,中国家庭债务大爆发。
如果我们通过居民家庭债务占中国GDP比例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十年来,居民债务从不到GDP的20%,上涨到45%以上。2010年后和2013年后的债务增多十分明显。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居民杠杆”。
这十年,普通家庭到底为什么欠了这么多的债呢?实际上,我们对比一下中国商品房的销售情况就不难了解。根据WIND的数据,近十年来中国商品房销售的两个高峰分别是在2008到2009年期间,以及2014到2015年期间。
在2008到2009年期间,国家的降息周期和放松房贷的政策刺激了贷款购房量的增长;在2014年,中国又迎来降息周期,房市也放宽了二套房首付和放宽限购条件,造成第二波购房潮,也带来了房贷的总量增长。
换言之,居民负债增加与房地产周期有明显的关系。根据数据现显示,中国居民负债以消费性贷款为主,约占居民负债的2/3,大约是经营性负债的2倍。在消费性贷款中,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了近80%,总量巨大。但最近的趋势是短期消费贷款增长速度较快,增速高于中长期贷款。
我们可以粗略估计一下,中国普通人的还债能力如何。这需要我们来看看中国人是否能挣更多的钱来还债。
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IND资讯综合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平均的盈利水平已经从2009年的超过4.5%下降至今天的不到2%。目前的中国企业还依然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将进一步影响资产回报率。
并且,在2010年以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持续下跌,而杠杆率持续上升,在2012年形成了杠杆率高于资本回报的“死亡交叉”。这其实也就表示,中国企业至少在近五年以来的盈利能力大为下降,债务风险却在不断增高。
那么,以下的结论也就不难推知:既然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在持续下降,而且企业的债务同时在不断累积,企业能够发给员工的工资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明显的增长。
至少从社会平均水平来看,这些年中国普通居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什么明显提升。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自己到手的工资这几年还是有所增长的。但是很遗憾这种收入增长并不是真实增长,而无非是整体货币供给量增多的一种错觉,这除了让你的名义财富增多,没其他作用。
比如说,五年前你月薪8000元,五年后的现在涨到12000元,看上去上涨了50%。实际上,这些钱的购买力并没有大的提升,在偿还了这五年期间你欠下的各种债务之后,所剩无几。
你完全感觉不到这12000元会让你比五年前月薪八千时富裕多少,更何况,这些年大部分人涨薪幅度远远小于50%,甚至有可能是负数。
在居民房贷比重过大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债务过高带来的连锁反应会传导到居民收入,造成居民债务负担增加的同时,还债能力减少。也就让普通人面临着收入不见涨、债务不见少、财务压力与日俱增的困局。
二、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买房的年轻人最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存在相同的财务风险。根据个人持有房地产情况的不同,每个人的财务压力也不相同。
据统计,中国居民的资产组成中,非金融资产占据大半比例,其中房地产占54%,房地产的价值为居民的融资和借贷提供了有效担保。那么,根据个人所持有的已还清贷款的房产数量和抵押价值,其偿债能力和撬动杠杆的能力会有很大区别。
中国的住房拥有率是多少呢?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但大致而言,平均在70%以上是一个比较起码的数字。这就意味着未来的趋势是,房贷不会持续高速增加,但一二线的房价并不会显著下跌。这就意味着那些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买房的人当中,未来破产的人数,有可能上升。
如果你是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刚好又在丈母娘和媳妇的威逼利诱下不得已按揭买房,而自己的工资也并不是特别高,那么,你从现在开始就要特别小心了。高负债时代最先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很可能就是这类人。
原因很显然,房地产贷款的利率上浮是长期趋势。房贷基准利率为央行规定,但是各地都在这个基础上玩命的定向为房贷加息。从去年以来,一线城市的房贷利率上升,已是众所周知的事。
这个趋势目前已经蔓延到二线城市。各地的银行都不同程度的上调房贷利率,但一般都在20%以上,而且对于二套房的房贷上调更多。
众所周知,中国的购房刚需往往并不是“购房”,而是“换房”,用三四线的房子换一二线的按揭。对这部分刚需来说,他们承受的房贷压力最大。
不过,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长期的利率水平,整体而言其实是持续下降的。这个利率变化规律的背后,其实是整个人口结构的变化。
理论上讲,不同年龄段的人,储蓄的能力和意愿不同,青年人一般处于负储蓄阶段,中年以后进入正储蓄阶段,因此在资金市场上,青年人多代表着资金需求多,中老年人多代表资金供给多。
因此当青年人口比例上升时,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大,而当青年人口比例下降而中年人口上升,意味着供给增多但需求减少。根据供需关系,这时的利率就会下降。
据统计,中国16到59岁就业人口在2015年已进入负增长,在2025年会达到负1.5%的比例,并在2032年达到历史最低值。而在这当中,35岁以内人口的规模下降速度会更快。也就是说,未来十五年内,中国的整体资金需求将低于供给,未来的平均利率也将会持续维持在低水平。
这种较低的基本利率显然有利于居民消费类贷款的增加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居民短期贷款则出现快速增加,新增1.53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但是,在名为消费的短期贷款当中有不少仍然是流向了房地产领域。换言之,平均利率的降低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继续向年轻人加杠杆。
房贷利率的定向加息,居民其他消费的定向减息,这两支无形的手将伸进年轻人的钱包,共同增加杠杆,最终掏空其资产。
那些在2015年后被迫以各种形式举债购房的年轻人,很可能是中国社会中杠杆率最高的群体。在高负债的时代,他们的财富最危险。一旦他们资不抵债、断供停贷,则会造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何云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