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如何正確的對待過錯?關鍵不在於過錯本身,而在於能否改正。要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即能像顏回那樣做到「不貳過」(《論語.雍也》)。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思悔改。孔子在《論語.衛靈公》裡說得好:「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社會上犯這種毛病的人甚多,所以應該特別注意!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自己犯了錯,卻還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我們常常將別人身上存在的缺點或問題,看得一清二楚,反而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關於這一點,孔子深有感觸,他感嘆道:「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對此,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他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地反省自己,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併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善。他在《論語.學而》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溫習了呢?」
《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過失。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個人的修養和上進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特別強調了修養的自覺性。
然而,世人大多自以為是,尤其是年輕人,往往盲目自信,爭強好勝,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正確,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從而導致是非不清、好壞不明。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既然知道對方的逆耳忠言是為了自己著想,就應當有「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的風度。人們認知事物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對自身的檢視也是如此,為此,吸取他人的正確意見是必不可少的。倘若聽不進逆耳忠言,「過而能改」則只是一句空話!
知過能改,最關鍵是「改」。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做到「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意思是說:「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即使明知自己不對,也不願讓別人知道。一旦受到別人的批評,就大傷自尊,覺得非常沒有「面子」。有些人會為此惱羞成怒,強詞奪理,甚至魯莽行事,釀成大錯。
請仔細地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趙匡胤年輕時就喜歡練武,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根盤龍棍。按說,趙匡胤好好練武,也並非壞事,問題是他不務正業,整天和賭徒們一起鬼混。一個盛夏的夜晚,他在賭場上輸得分文皆無,提起盤龍棍,灰溜溜地出了賭場。走著走著,肚子咕嚕一響,腸胃難受起來。他這才想起,自己賭上了癮,一天水米沒沾牙,真是飢渴難耐!他想,哪怕路邊溝裡有水,喝上一頓也挺美。他邊想邊往路邊瞅,看見了路邊的一片西瓜園,那西瓜頂開了瓜葉,泛著白光,他的腸胃更翻動起來。他想,看瓜的王老頭可能睡了,還是先偷個西瓜充充飢吧!
趙匡胤輕手輕腳地進了瓜園,放下盤龍棍,摘了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一拳砸開,啊,紅瓤黑籽,一股清香味撲鼻而來,他就狼吞虎嚥地啃起來。
突然,他覺得不對勁兒,原來是看瓜的王老頭站在面前。趙匡胤提起盤龍棍,拔腿想跑,不料,汗衫被王老頭抓住了。
只聽王老頭說:「你不是來吃瓜的嗎?吃完了怎麼不付錢呀?」
趙匡胤以為王老頭要訛他,就想耍賴,把脖子一梗,問:「你要多少錢?」
沒想到王老頭伸出一個手指頭,說:「一文錢!」
一文錢?哪裡有這麼便宜的西瓜?可有時「一文錢憋死英雄漢」,趙匡胤把衣袋掏了又掏,翻了又翻,身上確實一文錢也沒有!萬般無奈,他只好雙手捧著盤龍棍,遞給王老頭做抵押。
王老頭接過盤龍棍,對著那鐵棍說:「盤龍棍啊盤龍棍,你要是叫英雄拿在手裡,可以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可惜啊,你落在浪子手中,只能賭場上耍威風,瓜棚裡做押頭。你來到這世上,還有什麼用呢!」說罷,把盤龍棍往路邊一扔,回頭向瓜棚裡走去。不理趙匡胤了。
趙匡胤聽了王老頭的一番話,羞得無地自容,低著頭掉了一陣子眼淚,彎腰拾起盤龍棍走出瓜園,心裏默默地說:「盤龍棍呀盤龍棍,從今以後我一定要改邪歸正,讓你隨我大顯威風!」
從此,趙匡胤真的不再進賭場了。他和幾個朋友,白天推著木製獨輪車,販賣糧食。晚上就專心練武。沒過幾年,他成了一名戰士。過了幾年,他成了殿前都檢點(官職名)。又過了幾年,他成了宋朝的開國皇帝!
「態度和行動決定一切」!只有勇於承認錯誤,然後「知恥近乎勇」,不斷改進,才能在事業的台階上,一步步前進,最終獲得成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