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要求三家政策性銀行加強資本監管(圖)
國家開發銀行大廈。(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看中國2017年11月17日訊】中國銀監會日前發布新規,要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建立資本約束機制,完善公司治理。有評論認為,銀監會推出新規,可能是因為濫發貸款,已令中國的政策性銀行瀕臨破產邊緣。
中國銀監會11月15日發布了針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加強對這三家政策性銀行的資本監管,推進三家銀行提升自身的風險抵禦能力,更好地支持和服務中國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辦法》要求,三家銀行建立資本約束機制,制定中長期的資本規劃,合理確定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建立資本評估機制,每年要至少進行一次內部資本評估,並建立內源性、外源性兩種方式相結合的動態、可持續資本補充機制。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是在1994年由中國國務院批准成立的,20多年來沒有制定專門的監管辦法,以往是參照商業銀行規則進行監管。銀監會政策性銀行監管部主任周民源在11月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三家政策性銀行尤其是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不僅在國內有業務,在海外也有業務,經營區域不斷擴大,業務複雜程度日益提高,風險管控任務日益艱鉅。銀行監管工作也面臨著新挑戰。銀監會此次出臺專門的辦法,是適應三家銀行改革發展的需要。
現在美國的中國經濟學者程曉農認為,銀監會推出新規,可能是因為濫發貸款,已令中國的政策性銀行瀕臨破產邊緣。他說,
「它們這樣的銀行,政府是通過財政部注入,以及通過央行注入,也就是都是國家的資本。如果它放出去的貸款,不能及時收回,成為壞帳,同時它的一些能夠有利息支付的一些項目,不能夠產生足夠的利潤,讓這幾家銀行維持正常運營,結果這幾家銀行就把自己的資本一點一點消耗掉,那等於是造成了國家資本的虧空。按照國際通例,根據《巴塞爾協議》,指的是一個評估各國銀行是否破產,是否進入危險狀態的一個標準,按照這個標準,自有資本率如果低於6%,這個銀行就瀕臨破產了。雖然中國政府沒有公布這幾家銀行的財務狀況,但我估計可能離這個狀態不很遠了。」
中國銀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國家開發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資產總額25.12萬億元,各項貸款17.41萬億元,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貸款1.42萬億元,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貸款1.24萬億元,支持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貸款6.13萬億元,支持企業「走出去」貸款2.36萬億元,棚改貸款3.13萬億元,易地扶貧搬遷貸款3015.13億元,涉農貸款6.13萬億元。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指出,中國通過政策性銀行向「一帶一路」國家投放的巨額資金,很多已經打了水漂。
「一帶一路的問題是,它投資的基本上都是跟中國比較友好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很多都是專制的、腐敗的,在金融市場上基本上沒有信譽度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把大量的錢投進去,最後你都可以看到,本國出現經濟上的崩盤,或者它們沒辦法還帳。」
《辦法》還要求,三家政策性銀行完善公司治理,均不設股東大會,由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層構成兩會一層的公司治理架構。根據要求,三家銀行將增設部委董事,並實行外派監事會制度,監事會由國務院委派。對於違法違規、違反內控制度和操作規程的行為,銀行要對直接責任人和相應的管理人員進行嚴格問責,監管部門也將視情況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