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與數學,孰輕孰重?

【看中國2017年10月15日訊】幾年來,廢除全民學英語的聲音甚囂塵上,連政協的大人物也為此上交提案。這裡面,有真知灼見的人很少,盲目跟風的人很多。

人們說英語害處,一般是說所有學生都要學英語,英語在高考中佔的分值很高,除了在學校裡學,也在社會培訓機構學,花費的時間很多,經濟花費很大;說英語在生活中幾乎用不到;考試太濫,高考要考,四六極要考,晉升職稱也要考。有人危言聳聽地說「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

全民學英語浪費精力與教育資源,也算是一個共識。學英語沒有用,學什麼有用呢?學生大量時間用於學數學,又有多少用處呢?

事實上,在中小學階段,老師和家長對數學的學習可謂高度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投入的時間恐怕是最多的,應該高於英語和語文。老師為了適應考試的需要,變化出了無數難解的題目,數學課變得艱澀無比,成為最枯燥乏味的一門課。數學教師要大量講例題,又要看大量的作業和試卷,數學老師是各科中最累的。

問題在於,這些繁難的數學題,在科研中難以用到,即使在數學研究中難用到,也就是說,即使是數學家也用不到多少。按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的說法,數學家是自己出題,自己建立一種模型,而不是做別人出的難題。數學明明是「智力體操」,現在變成了「智力舉重」。微博上曾有對數學學習的討論,普遍認為太累,在生活中用到的數學知識太少。

試問:學了十多年數學,你一輩子用過開方運算「根下2」嗎?你一輩子用過三角函數嗎?用過幾次「合併同類項」?一生中幾次證明「三角形全等」?用過幾次「解析幾何」?

我們生活中的確用得著數學知識,但就普通人來說,買衣服、買菜算賬用,但應用範圍不過是小學數學的內容,一般是加減乘除,最多就是用到小數、分數而已。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用的只是「算術」,而不是真正數學。當然,搞工程的人、從事計算機編程的、做會計工作的人要用到數學知識,搞科研的人用到高深的數學知識。但我們日常購物可以用計算器,會計和工程方面基本實現了電算化。可以說,只有少數精英分子才用到中學以上的數學知識。

教育資源和智力的浪費就這個角度看,數學與英語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隨著國際化和對外交往的加強,英語的用武之地日漸廣闊。現在許多產品的說明書都有英文的標識,出國的人越來越多,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要知道,全世界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中英文要佔80%。因此說,學好了英文,就像世界給你打開了一扇窗戶。如果單純從用處上看,中學以上的數學的用處甚至不如英語。有人建議讓英語成為選修課,數學為什麼不能選修呢?

從另一個方面看,普通人的科學與人文素養不高,多數人從事的都是低智力的工作,科學知識用得很少,不管是數學、英語,還是語文、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都用的不多,幾乎是出了校門就沒用了。

事實上,英語與數學都是工具學科。英語與語文一樣,是交流的需要;數學是為物理、化學等應用科學服務的。

還有一種論調:學數學雖然沒有很多用處,但訓練了人的思維能力。這個說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比較牽強,學生花費了這麼多精力,耗費了這麼多的資源,僅僅是為了訓練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那太奢侈了。能夠訓練人的思維能力的東西太多了,比如邏輯學,甚至「腦筋急轉彎」。

本人以為,中國的是一個應試型社會,一切都是為了考試需要,所有課程都淪為了考試工具,為了考試而截斷課程中的科學與人文內涵,嚴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質,這才是根本問題所在。英語如此,數學如此,語文亦如此。雖然全民學英語,但效率極低,學了十多年英語,但不會聽,不會說,學到了「啞巴英語」,背過一大堆語法;學數學、物理、化學,不理解概念,不懂原理,只會解題;歷史、生物、地理,只學背知識點,學到的是知識碎片。

從這裡看,高考挂帥的教育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的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浪費。因為各門課教育充當了考試工具,這不能不說是教育體制的悲哀。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每門課的命運都是同樣的,英語與數學並沒有什麼區別,語文、物理、化學、歷史、生物莫不如此。

當然,任何懂教育的人都不能從實用的角度得出學與不學的論斷。究其實,教育是一個提高人的素質的系統工程,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不是完全以考試成績來體現的。有些學科的知識即使一輩子用不到,也是必須要學的,因為這對於建構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有很大幫助。從這個意義上看,數學與英語都是應該學的,都不可舍棄。但如何學才有實效,才能提高人的素質,值得教育界研究。

一部分人排斥英文學習,主要在於心態問題,他們具有一定的排外思想,動不動把學習外語跟西方的文化侵略聯繫在一起。當然,這要另當別論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劍舞歌吟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