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好「意味著才能特殊」(圖)
特殊才能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一般都會顯現出超乎尋常的解讀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自己的孩子屬於天生不好看書的人,也不必太過擔心,也許孩子身上具有的是一種尋常政府學校教育所無法發覺的特殊的才能,就如小時候被學校視作低能兒的發明家愛迪生一樣,學校的成績充其量也只是某種衡量標準,面對讀解力不太好,不愛看書的孩子,也許找到他獨特的愛好並給予支持會有驚人的發現和變化。
愛好能展現超常的解讀力
一位日本媽媽,啟發所有父母思考比較熟悉的一個育兒現象,那就是,即使孩子不愛看書,學校的成績也不太好,可是如果孩子遇到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比如需要組裝的遙控車,需要自己動腦安裝,即使說明書大人看起來都覺得很費力,可是孩子卻一點也不叫苦,拿著那個說明書,埋頭研讀,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平時簡單的一篇學校課文的閱讀理解,都感到非常困難的孩子,卻在自己愛好的玩具說明書上,展現出令人吃驚的解讀天賦,不僅理解正確,還給安裝好了。
這個現象並不是個別,有一位華人媽媽提到,二年級的女兒有一次居然自己看懂了哥哥六年級的教學用的遙控車的安裝說明,當她自己裝好、熟練遙控那臺車時,大家都大吃一驚,連哥哥都嫌麻煩擱置起來不曾使用的東西,8歲的她居然獨自看明白構造和組合方法,獨立完成,媽媽這才發現,原來國語成績和讀後感都很糟糕的女兒,居然有驚人的天賦。女兒從小不愛看書,就沈迷塑料塊拼合成各種東西的玩具,喜歡組合,喜歡動手,大家都沒當回事,沒想到連遙控玩具都能自己看懂。
有不少父母都發現,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一般都會顯現出超乎尋常的解讀力,儘管平時學校的課文理解得很吃力。
其實學校的國語成績,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讀解力,很多時候,由於統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得愛好、興趣不同的學生,受到了能力上的抑制,碰到不喜歡的內容,碰到講解過於枯燥,就會提不起興致,造成不愛聽課,或者腦細胞不活躍不愛動腦的結果,孩子好玩、喜歡有趣的東西,本就是天性,如果只憑學校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得來的成績,就斷定自己孩子腦子笨,就會埋沒孩子原本具有的才能,而這些才能,往往在學校很難發覺。
愛迪生曾被學校當成低能兒
就像愛迪生,大家都知道,他因為不聽話,好問古怪問題,被視作低能兒,趕出學校,只上了三個月學。他的母親卻堅信,自己孩子不是低能兒,於是用心觀察,鼓勵支持他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不斷做研究和實驗,據說母親曾建議他學著科學家的樣子,把兩隻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球從高塔往地下扔,他發現兩個球同時落地,非常興奮,趕緊告訴母親。只要兒子有驚喜,愛迪生的母親就一同為他的發現驚喜,併進一步鼓勵他動手。
由於母親的肯定和支持,愛迪生非常喜歡自己動手研究,並沈迷其中,正因為愛好,他為了弄明白其中的奧秘,自發而入迷地讀了數不盡的科學方面的書籍,這種因愛好而自發讀書的動力,必然給他帶來超常的解讀力。
也就是說,一個人,必然隱藏著自己的天賦,只要發現並支持他的愛好,他一定會為了自己喜歡的領域而深入學習,也就必然會看自己想要看的書,必然想方設法讀懂這些自己喜歡的書籍,解讀力在無求中自然獲得。
可見不是為了獲得好成績而追求解讀力閱讀力,而是找準自己孩子的天生的特長,引導他開心的讀書,當他想要在自己的人生目標上取得進步時,讀書和閱讀理解力才因此有了意義,就會為此而自然獲得併發揮出來。
追求讀後感會抑制大腦
日本的文學界,繪本作家們,據說非常反對為訓練孩子的閱讀理解力,而追求讀後感的做法,很多繪本作家都認為,孩子讀書,是一種享受,如果帶著任務,帶著讀後感作業的壓力來讀書,就等於活生生地剝奪了孩子自由讀書的樂趣,讀書變成了一樣沈重的壓力,一種被動的不得不做的作業,因此很多孩子根本無法在讀書過程中,沉浸到書中的世界,反倒抑制了大腦的能力。
有一位作家回憶他的童年,直到中學初年,他都寫不好讀後感,從學校成績,一點也看不出他將來會成為繪本作家,實際上,小的時候,他擁有兩套不同的教育標準,一個是學校的,學校的成績他的國語很差勁,但是他很幸運,有一位很理解他,通融大度的父親,父親對學校成績不太在意,認為那不足以反映孩子的全部能力,只要孩子願意看書,就是標準,儘管看自己喜歡的書就好,鼓勵孩子讀,不加干涉,只要讀而從不問是否理解,主題是什麼,任由孩子自己開心的自發的說自己的感受,父親也都給予肯定,從不說對和錯,結果他一直非常享受看書的樂趣,可是就是不愛寫讀後感,父親也從不責備。
雖然讀後感寫不好,不知不覺卻變得很會口頭表達,只不過一說寫文章,他當時就有障礙,不會自然轉成文字而已。其實心靈的感受已經被培養得很豐富了,等到高中以後,很自然的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水到渠成似的變成文字了。
因此父母把目光放的遠一些,提供給孩子一個寬鬆伸展自身才能、享受自己情趣愛好的環境,比眼前的成績來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