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龍潭湖中秋節的燈會上的二龍戲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中秋節這個傳統節日,是在宋代才被定為中秋節,它又被稱為「團圓節」、「仲秋」與「八月節」。今人提及中秋節,多半聯想到月餅與柚子,不過中秋吃月餅可是從古時候就開始盛行了。
中秋吃月餅與大唐李氏無關
民間流傳說是從唐代就出現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了,還說與李氏有關。據說大將李靖戰勝匈奴,於八月十五日凱旋歸返後,一位吐蕃商人向大唐皇帝獻餅祝賀,引得唐太宗李世民(另有說法是指唐高祖李淵)大喜,朝著月兒道出「應將胡餅邀蟾蜍」。於是當大唐皇帝將胡餅分給群臣享用後,就開始流傳中秋吃胡餅的習俗,直至李隆基為帝後,嫌棄胡餅之名不夠雅致,楊貴妃為合玄宗心意而將胡餅改名為「月餅」。但是,無論是哪一位大唐帝王還是哪一位唐代后妃令「月餅」出名,這種說法都不可信,因為唐代當時根本就還沒有「中秋節」嘛!不過,唐代倒是有可能已經形成「八月十五吃餅」的風俗。
古代的八月十五得吃餅
據說日本僧人圓仁曾記載「八月十五,寺家設餺飩、餅食」之俗,後世也有學者表示,「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賜餅給新科進士」。無論大唐是否有在八月十五吃餅的習俗,我們比較能確定的是,北宋已經出現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了。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亦於《留別廉守》寫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佳句。南宋吳自牧的著作《夢粱錄》中,亦出現「月餅」一詞: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餣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
另外,宋末元初人周密亦於《武林舊事・蒸作從食》中記載了「月餅」一詞。可是,月餅卻是與大包子、荷葉餅、芙蓉餅、肉油酥、燒餅、胡餅、春餅等美食歸類在一起,都屬於日常吃食,而非專屬於八月十五的美食。
古時的月餅,又被稱為「宮餅」或「小餅」,據說北宋帝王家在度中秋時,喜歡吃的就是這種餡料精緻的餅。蘇東坡所說的「中有酥和飴」,就是指月餅的酥脆特色與裡頭包裹了特殊的餡料,由此看來,古時的月餅與現今的月餅十分相像,都是以糖與油的食材所製成的。
古時的月餅,又被稱為「宮餅」或「小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秋吃圓餅慶團圓
另外,明劉侗與於奕正一起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中,亦有載: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透過上述記載,我們可知,當時候的八月十五會舉行祭月活動,而奉上的祭物果餅一定會是圓形的。《西湖游覽志餘》亦載:
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由此可見,八月十五勢必得拿圓形之餅來祭拜。吃圓月餅乃是取自團圓之意,而此習俗亦代代流傳了下來。可見,不只古人,連現代人都知曉要珍惜與把握能夠相聚在一起的團圓日。
在中秋節到來的日子裡,你品嘗了象徵著團圓意義的月餅了嗎?現在人發明的月餅是五花八門,各種餡料、各種顏色都有,有的月餅甚至連形狀都創意十足,不只上頭有精緻的花紋,連外觀都做成月亮上的玉兔樣,造型十分獨特。雖然說不再是圓形造型的精巧月餅實在是很吸睛,會讓人想要立即掏錢包購買下來,但我們可別忘了月餅所隱含的意義。倘若你已經吃了月餅,可是身旁卻無親人陪伴,別忘了與家人聯繫,彼此問候一下近況喔!
參考資料
《誠齋雜記》《酉陽雜俎》《夢粱錄》《帝京景物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夢粱錄》《留別廉守》(維基文庫)
劉昭瑞《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台北:博遠,1992)
〈歷史探祕/古人如何過中秋?唐代女性愛拜月~〉(NOWnews今日新聞)
曾偉強〈月餅應該是圓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