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仲秋是一個與衆不同的節日。這一天在人間是團圓,人們歡聚把酒,賞月望月。望向月中是廣寒,月以其清奇,伴著八月的秋風,給人一種歡憂相伴的感悟。
今月曾經照古人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僅是賞花,人們在賞月時也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感嘆韶華易逝,人生苦短。君不見古時清秋伴明月,明月卻浪跡人間千百輾。
八月十五這天望向天空賞月時,不論是今人還是古人,胸中所嘆何其相似,其中尤以李白的《把酒問月》最爲神奇遠曠:「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生活的唐代,中秋節始成爲固定節日,《唐書・太宗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説,在唐宋時期,賞月之風頗爲盛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往前追溯,「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周禮・春官・籥章》有「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的記載。
起源於古代華夏的中秋節,為每年的黃曆八月十五,因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仲秋,因此有仲秋節的説法。
唐皇中秋遊月宮
中秋在民間是熱鬧、歡聚,在古時帝制中,會舉行隆重的儀式。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如《禮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舉行迎寒和祭月儀式。
古代帝王中,有一位與月和中秋頗具緣份,這便是唐玄宗了。
據傳,開元年間一個中秋之夜,唐玄宗與天師葉法善望空賞月。玄宗突發奇想要遊月宮,於是天師作法,把笏板擲向空中,立刻化為一座銀橋。
二人沿天橋走上去,忽見「廣寒清虛之府」,葉法善說:「這就是月宮。」這時但聞仙樂飄飄,清麗奇絕,又見眾仙女,素衣飄然,翩翩舞於廣庭中。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玄宗大爲贊嘆,回到人間,按記憶中的仙樂譜就《霓裳羽衣曲》,又命楊貴妃仿仙人之姿,創作體現盛唐氣象的中國古典舞《霓裳羽衣舞》。
廣寒三仙秋複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在「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的傳説中,天上、人間的時間並不相同。嫦娥、玉兔、吳剛這月中三仙,似乎在秋複春來中,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事情以完成他們的修練。
嫦娥奔月一事最早記於商代《歸藏》,西漢的《淮南子》引用了這則典故:「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嫦娥孤棲月中,也許千百年來都在孤獨中進行自我修練吧。
關於玉兔,傳說有三位神仙,化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乞食,狐狸和猴子都拿出食物,只有兔子沒有,兔子說:「你們吃我吧。」便縱身跳入烈火,神仙大為感動,於是將兔子送到廣寒宮中搗藥。
曾經的修道人吳剛,缺乏恆心,一日求師父帶他到月宮覽遊。師父把他留在那裏說,當你把這棵桂樹砍倒,就是你成仙之時。日復一日,那棵神奇的桂樹依然如舊,吳剛也在不斷伐樹中磨練著自己的恆心。
桂花做酒月做餅
「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據説人間桂樹的種子,就是吳剛傳到人間的。在人間,吳剛化爲乞丐,找到一位善良的「仙酒娘子」,把桂樹種子傳給她,並教她采花釀桂酒。金秋時節,桂樹飄香,擡頭望月時,人們感念著上天的饋贈。
關於月餅的來歷,有說是《封神演義》中商紂王的太師聞仲,他行軍打仗時,為方便而製做了一種叫「太師餅」的糖餅,便是月餅的前身。還有傳説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了少數民族的食品,後發展為月餅。
據《洛中見聞》記載,唐代僖宗曾在中秋當日,命禦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宋代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詩句,正是描述月餅。
仿月形狀而製的月餅,捧在手中,仿佛一輪滿月在手,掰開一半便是半月,待到快吃完就似一輪新月。「弦與望,從圓缺。今與昨,何區別。」手捧月餅,桂酒飄香,月不僅將古人、今人聯繫起來,而這天上人間的對應,似乎更是神奇。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