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表示,由於太空中心廠房臨近高速公路,震動多,進行光學測試難以抓准,同仁們常常主動在深夜時段回到廠房進行測量。(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17年8月23日訊】福衛五號預定25日發射升空,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認為,這代表臺灣自1990年代發展太空科技研究以來,終於有比較大的進展,也凸顯臺灣航大精密機械的技術發展,已經達到頂尖水準。
臺灣首枚自主研製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未來將接續福衛二號任務,協助進行影像拍攝,可廣泛應用於政府施政、防災勘災、國土安全、環境監控、科技外交、學術研究及人道援助等用途。
福衛五號25日將發射升空,臺灣太空科技發展邁入新里程碑,科博館館長孫維新盼掌握契機,將此科研成果科普轉化,推廣太空教育普及,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圖片來源:中央社)
執臺灣太空科學牛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指出,福衛五號將在25日凌晨於美國加洲發射升空,成功發射後,將是臺灣太空科技的重要里程碑,代表臺灣自1990年代發展太空科技研究以來,終於有比較大的進展,這也凸顯臺灣在航太精密機械的技術發展,已經達到頂尖水準。
不過,孫維新也說,臺灣的太空科技雖有長足發展,但要發展成「太空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指出,要發展太空產業,必須有足夠的基礎建設、人才與市場,「但這部分已被先進國家搶先,囊括大部分的市場與資源」。
例如,臺灣目前雖有能力自製衛星,但要發射升空,仍要仰賴美國。而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除了美國、俄羅斯及歐洲先進國家外,在亞洲地區,「印度、日本也有能力發射衛星,中國更不用說。」臺灣要迎頭趕上,並不容易。
即便如此,孫維新認為,臺灣在跨國的太空競賽場域中,仍有揮灑空間。福衛五號拍攝的影像,除了能協助政府施政、勘災救災,以及進行科學研究外,也可商業化,授權其它國家或企業機構使用,「這也是一筆收入。」另外,國研院太空中心也可掌握契機,深化臺灣太空教育,培育更多臺灣太空科技人才。
孫維新表示,太空中心花了這麼多的心力,終於成功製作福衛五號,過程中累積的相關研究成果,可透過「科普轉化」,讓科研成果不僅由專業人士獨享,更能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如此一來,民眾就能理解政府為何要花這麼高的預算髮展太空科技,進而支持相關政策,未來臺灣才有機會迎頭趕上。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