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8月15日訊】寫下這篇拙作時,我誠惶誠恐,唯恐受到眾人的謾罵和責難。其實,我只是真實反映中國一些農村現象的冰山一角。
凌晨六點左右,當東方天空泛出那麼一丁點魚白,位於新寧縣西北邊陲一個小村一一豐田鄉麒麟村在岩灣嶺沙石場轟轟的機械聲中甦醒了。
麒麟大約有百分之九十的年輕人在外務工,其中有不少優秀者,或文化人,或小老闆,或公務員,也許是常年漂泊在外的緣故吧,總把故鄉想像得似抒情詩一般地美好,常表白自己對故鄉的無限恩念和眷戀,表現出濃厚的故鄉情結,把貧窮品德化,把落後浪漫化,認為醜化家鄉就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在這種迷茫之中,家鄉的腐爛就漸漸模糊起來……
我常年扎根家鄉,連我自己也很費解,在這種進步時代,為何家鄉這群人的生活竟會如此?有時連我自己也置身其中,隨波逐流。但習慣了也就自然了.也許這就是赤裸裸地人性吧,無論你願不願意,這就是人性,它都是擺在那裡,真實地發生,並伴隨時光的流動而變得變本加厲。
這就是我裝滿童年記憶的故鄉,正因為我愛它,才為它的人情嬗變而心痛,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感到遺憾與痛心。
這一切的愛與痛之中,自己無能為力改變什麼,僅能摘錄其中的某些片段……
賭博盛行
從馬坪原碧田中學舊址到麒麟碧田水庫管理站長達2公里左右的馬路邊,有著大大小小的商店幾十家,但商店的物品卻七零八落,少得出奇,而是擺滿了小方桌、麻將桌之類,佔據了店面的大多地方,這應該是個綜合性的場所吧,在這裡,每天都發生了什麼呢?
村裡的娛樂方式是略顯單調的麻將與字牌,這種風氣在長達20年的時光中長盛不衰,年長者在家中操持家務,看帶孫子,整理田土。而坐在麻將桌或字牌桌上的是一群身強體壯的中年男女或敢於下賭注的年輕人。
早上九點左右,他(她)們會不約而同來到經常聚集的場所,自覺地按平時賭注大小坐在不同的位置上,開場時歡言笑語,大聲喧嘩,慢慢地就變得嚴肅、沉默起來,有時候不分晝夜,天昏地暗,直至把口袋裡的錢輸個精光,借得無處可借為止。肚子餓了,中途稍歇片刻,泡包方便麵或啃幾塊餅乾就了事,為何要放在商店?為的就是就地取材,節省時間,又有氣氛,又夠刺激,何樂而不為呢?
春節期間,是每年牌局的最盛時光,遠方的遊子回來了,走門串親的外地人也多起來,娛樂項目也隨著增加,鬥牛、A花、牌九一齊上陣了,牌友們雲集一起一決高下,有時候一人一年的血汗錢一夜輸個精光,還強顏歡笑,說「只是娛樂娛樂一下」而已。
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贏者滿臉歡笑,輸者垂頭喪氣,回去後夫妻反目,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
靠收取「臺費」的老闆一天有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收入進賬,此時他們比自己的兒子考上名牌大學還牛逼:「今年放出去幾十萬哩,都是三五分的利息,明年我收到的利息都吃不完哩!」
春節過後,打工大軍又滿懷豪情的北上或南下了,他(她)們一定會認真努力地去掙錢,等待來年回來重複同樣的故事。
故鄉還在,但村子裡的魂魄早已死去!
故鄉還在,但古老的宗族家訓的血脈早巳被掏空。
扭曲的微信
微信時代縮短了世界的距離,也融洽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人,朋友天涯咫尺,相互間聊得熱火朝天。殊不見,火車站、汽車站、地鐵上、街道邊、酒店裡,人山人海都是低頭族。人們不會在候車室相互聊天了,無所謂問彼此的目的地結伴而行,就是熟人之間也只是點頭招呼一下而已,大家都變得陌生起來。
這幾年,村裡通了光纖,有極少部分人安裝了電腦,自然也就有了WiFi,這可是個新鮮東西,往往全家人整天捧著手機玩微信,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不放過,白天黑夜顛倒,玩累了睡,睡醒了又玩,放任讓生活處於一種無聊的惡性循環之中。
受其影響,由於許多夫妻倆都在外務工,孩子則由爺爺、奶奶照顧,為方便聯繫,自然給家裡購置了手機,老年人不懂使用,手機就由孩子掌管。爺爺奶奶們認為只要讓孩子別餓著、凍著就行了,其餘的一概不管。這樣,許多孩子聚集在有電腦的牆角落、豬欄棚邊,不分晝夜,不分時間地打遊戲,玩微信,上QQ,學習一概不問,逃學、輟學者比比皆是。
這些年,村上考上名牌大學的為零,考上一般大學的也廖廖無幾,倒是未完成學業就輟學的越來越多了,看著一張張幼稚氣未脫的小臉,我心裏在滴血。
依舊故鄉,但相夫教子的傳統已不復存在。
依舊故鄉,年輕的一代卻讓我們看不到希望。
買碼之風愈演愈烈
買碼,在香港稱之為「六合彩」,香港是合法的,大陸是禁止的,「六合彩」一般一星期開二至三期,因其中獎賠率高而非常誘惑人,我村前20年就有人坐黑莊,開黑碼了,買碼的村民更是不計其數。
拿到碼報後,儼然一副教授模樣,年長者戴著眼鏡,年輕的跟著摻和,相互討論和研究,希望得出一個有效的答案。然而又相互提防,各自有所保留,生怕對方撿了便宜。
輪到開碼那天,四處便熱鬧了,有人在電話中大聲叫嚷:「嗯,今鴨裡買吆咯?我看會出猴,今年是猴年,這是第一期。」對方手機傳出笑聲:「我想這一期買蛇,昨鴨裡我作了個夢,夢見蛇了,我作夢一向挺準的。」其實他在騙人,他昨夜根本沒作夢或許夢見了豬,他故意在誤導你,天上哪會掉餡餅?
買碼的四處在打電話問,開碼單的忙著向莊家報碼,然後不停地看時間,等著9點30分這一刻的到來,因為這是出碼的時刻,都在等著1比40的高額彩頭大發橫財。
終於出碼了,肥皂泡瞬間破裂了,高叫尖叫聲彼此起伏:「是麼,你就是不信,我說買猴你偏要買豬。」「唉,又沒中,下期看好滴,下注大的。」「我家阿豪砍腦殼的,今鴨又輸了八佰。」二、三天後,又會重現同樣的情景。
再無耕讀專家
我潛意識地發現,村內對子女的教育觀,始終處於一種盲從和搖擺狀態,不管孩子的個性與悟性如何,只要他(她)們還在讀書就行,至於孩子倒底學到了些什麼?他們是絕對不會去過問的。他們認為,現在大學生多如牛毛,國家又不包分配,畢業後一樣要自己找工作,還不如自己早早出來打工,弄點錢早早成家,結婚生子,完成一生的行程。
大山隔絕了村人的視野,他們不知道,更不關心外界發生了什麼,日久就變得難以明辯是非,通達事理。在村人眼中,好與壞,是與非的衡量標尺和參照系,是與比他們相對富裕的幾個村民作比較的,認為有錢就有本事,有錢便有一切,殊不知,這群也許是一夜暴富的聰明人,是靠膽量,不擇手段,不計後果,敢於挑戰道義和法律底線之人,但大多村民往往對這些人崇拜之極,把他們做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在村人的思維中,宗族傳統權威早巳被打破,唯有自身錢包很鼓的人,說出話來才有份量,才能服眾,才理應被推崇為德高望重。而從不關心所供內容,所談言語是對是錯,更無須計較發言者的年齡大小或輩份高低。這種邏輯極為簡單:有錢人,就是成功的,也一定最正確的。
有位村領導叫阿培的在處理一些民事糾紛中,常說些大道理出來教育人,按理說出發點很不錯的,但雙方當事人背後就滴沾:「腦膜炎一個。」原因是什麼?就因為這位村領導窮唄。
即將荒蕪的土地
由於全村土地比較零散,且多為坡地,不易集中耕作和管理,儘管政府強調土地可以流轉,但卻無人問津。所以,每家每戶土地仍由自家耕作,從前是雙季稻,現因受勞力限制,只種一季稻了,儘管這樣,還是有許多土地荒了。甚至有些將水田當作旱土種,因為插秧割稻,沒有幾個勞力是難以完成的,請人犁水田或插秧要150元至200元一天不等,還不容易請到合適的人,算下來成本比收入還高,於是大多逐漸改種玉米,而今年的玉米價格才7毛錢1斤,大多村民說明年什麼也不種了,划不來。我問他們吃飯怎麼辦?他們說無所謂,反正米四處有賣,兒子寄回的錢買米還是足夠的。顯然,人口減少或人口流通,吃飯問題更容易解決了。
再者是旱地的種植方式,已經全靠除草劑和農藥了,過去都是犁地、鋤草,現在都不用了,這樣連續多年種植下去,田土退化,土質板結,產量大減,甚至產生土地中毒,種上的莊稼(比如我村多年種植的烤煙)極易發生大面積自然死亡等多類疾病,造成產量驟降或顆粒無收。老人們都自我解嘲:這哪裡是種地啊,我們也知道這樣要不得,但我們老了,力不從心啊。
目前還有老一輩的村民在苦苦支撐,往後的發展,基本可以斷定,年輕人是不會種地的了,自然和人爭奪田地的較量,將會以自然勝利而告終。當然,人退林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村莊的衰落,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日漸凋零的老一輩子
這是一個侷限的天地,這裡太貧窮了,擁有50萬以上的家產者廖廖無幾。四面深山環繞,唯一的一條破水泥路通往鄉鎮,每天早上有二班客車通行。很多村民,一生未出遠門,還有更多的老人,沒讀過一天書,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進過縣城。
沒見過世面的老人,卻是大山中最後一批寬厚仁慈之人,可是,這些老人越來越稀缺了,我所認識的安民、太財、賢會、清奇等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個個相繼去世了。此後,一個個兒孫滿堂的家庭根基開始坍塌,家風越加敗落,族人之間不再友善和睦,一個尚未成家的小輩不僅可以辱罵自己的叔輩,甚至可以操起傢伙砸向自己的父母,兄弟間你爾我詐,妯娌間仇深似海。猶如一株大樹,儘管枝葉繁茂,高聳參天,但掏空樹根後,樹乾和樹椏開始枯落和腐爛。
人之間的家長裡短,生活百科,而事故的主角則是一批非正常人,但他們個個神智健全,沒有任何精神疾患。這些事故的本質,是赤裸裸的人性與一個物質極大豐富,人情味都無比缺失的時代產生的強烈對撞。
鄉土是否可以重建
我經常在想,我們農村是否可以還原60、70年代的輝煌,當時,城市青年人都在吶喊:「走,到農村去,農村是片廣闊的天地。」確實,那時我村與全國農村一樣,到處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完全原生態景象。但現在恐怕只是我一廂情願罷了,現實是,沿海發達地區的鄉村已被城市化的步伐碾壓成「空心化」,很多人在為消逝的鄉村文明而呼籲反思,這是因為它走得太快,把文明丟的速度太快。而我的故鄉,它卻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因為笨重的身軀和閉塞落後走得太慢了,本該為此慶幸,但不幸的是,它卻走向了另一種根斷裂的病態極端。
我深知,我村的敗落已成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鄉村的各種能人和資源不斷地外流,村老秘書澤含辛茹苦養育兒女成人,供讀大學,可兒女們成才後全部留在城市工作置業。老譚一生的全部積蓄給兒子在深圳辦廠,可兒子發跡後在深圳買房落戶,長此以往,就導致了犧牲鄉村繁榮城鎮的格局。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隨著國家精準扶貧等各項惠農政策的深入,理性平衡會越來越明顯,只要村民的思想不死亡,說不定會有枯木逢春的一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