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準備接入網聯平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7年8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8月5日有消息稱,中國央行發文,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所有金融支付都收歸中國央行的監控範圍,這動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乳酪」,令支付領域重新洗牌。
網聯平臺是由中國央行牽頭設立的一個線上支付清算平臺,將主要處理由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中國央行曾強調,網聯只做清算業務,「不得處理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的跨行支付業務」。
簡單來說,網聯就像「線上版的銀聯」,主要為支付寶、財付通這種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一個統一的清算平臺,不發行銀行卡,也不做支付。
網聯平臺由45家股東共同出資2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央行及直屬機構持股18%,外管局旗下梧桐樹投資持股10%,分列前兩大股東。上海黃金交易所、銀行間市場清算股份有限公司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三家國家機構各出資3,000萬元,各佔3%;這樣國家機構佔據網聯平台股份累計達37%。
而騰訊旗下財付通支付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佔比均為9.61%,京東旗下網銀在線佔4.71%。
中國央行支付結算司發布的《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並稱,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據路透8月5日報導,業內人士稱,「網聯建成後將切斷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網路支付必須接入網聯進行轉接。」
除了打破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的直連模式之外,網聯平臺還將接手備付金的統一託管。舉例來說,備付金就是在進行網上購物交易時,在買家確認收貨之前,存放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賬戶上的那筆錢。此前,備付金可以被第三方支付機構分散存放在多家銀行內,並且可以通過交易的時間差為支付機構帶來「隱形收益」,監管存在盲區。
此前,中國央行發布通知,規定從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用戶的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繳存至指定機構的專用存款賬戶,由央行統一進行管理。現在來看,這個監管將由網聯平臺代為執行。
業內人士表示,在電子支付興起前,交易遵循的是以商戶、收單行、發卡行以及發卡組織為核心的「支付-清算-結算」四方模式。
舉個例子,到商場刷卡買了一件商品,這筆錢從銀行卡中實時劃走了;之後,商家要拿著POS機打出的簽收單去找收單行清算;如果用戶刷的卡不是收單行自家的,那麼收單行就要去找發卡組織(中國國內主要是銀聯)進行清算;接著,銀聯再去找發卡行(用戶刷卡的所屬銀行)結算。
在這麼個流程中,由於還涉及到銀行的準備金,因此除了發卡組織和銀行(收單行和發單行)之外,中國央行也能掌握到交易的信息,對此進行監管。
但是自從第三方支付機構出現之後,原來的四方模式被打破了。第三方支付在用戶和銀行之間增加了一個虛擬賬戶的環節,如果僅僅是用來網購支付,還是跟原來一樣沒有太大影響;但是由於第三方支付機構往往與各家銀行形成了合作關係,而且可以通過在各家銀行設立的備付金賬戶完成跨行清算,這就動了中國央行和發卡組織的「乳酪」了。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跨行清算是中國央行、發卡組織瞭解資金流向的重要途徑,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的直連有可能會形成監管的盲區;而從運營的角度來看,它也是發卡組織、銀行通過跨行交易賺取手續費的一塊大「蛋糕」,現在第三方支付要把這個蛋糕分走,自然是這些機構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網聯平臺的誕生,就是為了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加一道門檻,打破這種把央行和發卡組織排除在外、直接進行跨行清算的局面。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萬釗表示,網聯平臺成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將遷移到網聯平臺進行處理,支付機構內部的跨行資金流動必須經由網聯平臺進行清算,這將改變支付機構通過客戶備付金分散存放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的情況,網聯也可以掌握各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等詳細信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