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因備付金模式遭整肅

 2017-01-16 08: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7年1月16日訊】1月13日,中國央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此《通知》系中國央行對外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將要實施。

中國大陸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均受影響

中國央行的新規一出,對那些基於客戶備付金開展的各類「創新」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通知》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客戶備付金,今後將統一跤存至指定賬戶,由中國央行監管,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

這裡首先需要說明何為「客戶備付金」?按照中國央行給出的解釋,所謂的「客戶備付金」,是支付機構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它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其所有權屬於支付機構客戶,但不同於客戶本人的銀行存款,不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也不以客戶本人名義存放在銀行,而是以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銀行,並且由支付機構向銀行發起資金調撥指令。

舉個例子來簡單說明:買家網路購物下訂單支付之後,其賬戶裡的錢就轉到了支付機構;等買家確認收貨之後,支付機構才將錢轉給商家。這部分沉澱在支付機構的資金,就是備付金。

按照中國央行發布的要求,最終支付機構應將全部客戶備付金交存至集中存管賬戶,但目前設置了緩衝期,也就是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左右。

各支付機構首次交存的具體比例根據業務類型和分類評級結果綜合確定,交存金額根據上一季度客戶備付金日均餘額計算。中國央行或商業銀行不向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

這裡的交存比例主要是依據在實際經營中支付機構對備付金利息收入的依賴程度而定。目前支付機構開展的支付業務類型共分三種,即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網路支付、銀行卡收單,這三類業務的交易特點不同,導致其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沉澱效應有較大差別,從預付卡、網路支付、銀行卡收單依次降低。

中國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主要目的是糾正和防止支付機構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保障客戶資金安全,並引導支付機構回歸業務本源。

備付金模式背後的風險

據中國央行支付清算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客戶備付金的規模迅速增長,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約為4606億元,而在2013年這一數字為126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53.80%。

目前,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以自身名義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機構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13個,最多的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達70個。

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一是客戶備付金存在被支付機構挪用的風險;二是一些支付機構違規佔用客戶備付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或其他高風險投資;三是支付機構通過在各商業銀行開立的備付金賬戶辦理跨行資金清算,超範圍經營,變相行使中國央行或清算組織的跨行清算職能,甚至有支付機構藉此便利為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通道,也增加了金融風險跨系統傳導的隱患;四是客戶備付金的分散存放,不利於支付機構統籌資金管理,存在流動性風險。

支付機構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備付金本身被挪用、被佔用的事情就曾發生過多起。2016年1月,中國央行註銷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支付業務許可證。這是繼浙江易士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和廣東益民旅遊休閑服務有限公司之後,中國央行吊銷的第三張支付牌照。公開資料顯示,這三家支付機構,都存在大量挪用客戶備付金的行為。

中國央行同時認定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在小額信貸機構管理及風控專家、財經專欄作家嵇少峰看來,那些小規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基本沒什麼活路,因為主要的盈利方式與最大想像空間都沒有了;對於主要布局生態的大公司而言,雖不會太在意新規帶來的衝擊,但是不得不承認損失的確很大。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