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不寒而慄的李嘉誠 現在一箭雙鵰(圖)
截至7月28日,李嘉誠仍是做實業的華人首富。(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7年8月1日訊】四年前,輿論稱為「李超人」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深感風險的存在,不斷拋售其在中國內地及香港所持物業,一年間套現數百億港元。彼時,和中國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瘋狂拿地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的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在看到融創拿下北京新地王的消息後,就在微博上發文說:「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
兩年前的2015年伊始,李嘉誠又公布了他的資產重組計畫,撤離的腳步並未停止。當時有記者詢問李嘉誠,香港民眾爭取普選的雨傘運動對他生意的影響。李嘉誠表示,雨傘運動對自己的生意「損失好少」,這是「講良心說話」。
李嘉誠的這番話和香港部分富豪們為了迎合中宣部的宣傳口徑,紛紛宣稱雨傘運動給香港經濟帶來了損失大相逕庭。這次李嘉誠說要「講良心話」,是對中共官媒和一些富豪言論的暗諷。
但這卻招致中宣部的記恨,有官媒新華社背景的一家智庫機構發文《別讓李嘉誠跑了》。該文章批評李嘉誠在中國經濟面臨困境的敏感時刻不停拋售資產,讓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
文章寫到,「鑒於李嘉誠最近二十年在中國獲取財富的性質,似乎不僅僅是商業那麼簡單。眾所周知,在中國,地產行業與權力走的很近,沒有權力資源,是無法做地產生意的。由此,地產的財富並非完全來自徹底的市場經濟。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李嘉誠在2015年9月底首度回應,罕見地發表聲明表示,批評他的文章「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香港地產行業的繁榮,起始於上世紀60年代,但是在60至80年代之間,並沒有產生特別龐大的地產企業。李嘉誠雖然在1958年進軍地產,但是一直以實業為主。到了80年代中期,《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香港社會隨即發生了重大變化。
李嘉誠拋售香港的資產表明他在政治方面也是相當精明,他深諳如何在政治環境中投資,其經濟舉動的背後都是有政治考量,那麼拋售資產的大舉動,也還是和中國的政經局勢相關。
時至今日,頻頻拋售資產的李嘉誠,仍未減緩其出售資產的步伐。2017年7月30日晚間,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訊香港發布公告稱,7月29日公司與Asia Cube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訂立買賣協議,以144.97億港元現金的價格向後者出售旗下和記環球電訊有限公司全部權益。據瞭解,和記環球電訊主要從事固網電訊業務。
就在上週的7月27日,長江實業地產等公司發布公告,擬組團收購歐洲的能源管理供應公司——ista Luxemburg GmbH及其附屬公司。如若此次收購成功,長實系今年在收購兩家海外能源公司上將花費約825.79億港元。
李嘉誠的動作也成為香港股市的風向標,香港上市公司今年回購總金額已高達250億港元,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回購力度最大,總額達70億港元。而今年以來,長實地產股票持續飆漲,當前股價已較2016年年底飆漲逾三成,跑贏恆指和當地地產股指數。近年來李嘉誠的幾次大規模回購操作都獲得了很好的收益,甚至他的回購行為都被市場認為是抄底的機會。
李嘉誠的計畫一箭雙鵰。一、規避了政治風險,現金落袋為安。自古就有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說法,只要預測到有著一絲的風險,李嘉誠都會快速做出判斷並行動,何況在中國經濟下滑和政局動盪的情況下。
二、即使發生了英國脫歐與歐洲難民危機等重大事件,李嘉誠依然保持重點投資歐洲的策略。李嘉誠看好歐洲,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歐洲的部分企業已經「跌出」原有的價值,這些預期可獲得收益的優質資產,讓李嘉誠撿到了寶。
根據福布斯財富榜,截至2017年7月28日,李嘉誠共有337億美元的資產,位列世界第22位,身家超過許家印30億美元、也超過了曾經的內地首富王健林,他仍是做實業的華人首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