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金融會議後 證監會或首先被「開刀」(圖)


一些財經官員和學者呼籲要對證監會和證券市場「動手術」。(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7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日前結束的中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規格超過以往,本次會議釋放多個信號,被指對中國經濟相當一段時間都會產生影響。7月18日,一些財經官員和學者呼籲,要對證監會和證券市場「動手術」。

作為中共政府最高規格財經會議,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第五次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這一次會議規格更超過以往歷次會議,這類會議通常是由國務院總理主持,但本次會議不僅習近平出席會議並講話,中紀委和人大也分別有人參加。

習近平在講話中再次強調金融的重要性,重點提出防範金融風險,並提出三個任務:首先金融的作用是服務實體經濟,其次是防範金融風險,第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建好金融系統領導班子,強化對重要人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

對此,香港《經濟日報》18日文章分析指,中共十九大預計今秋舉行,中央領導層將換屆,各方權力博弈更顯白熱化。習近平此刻旨在防範內部大鱷以「經濟政變」擾亂換屆。

經濟界普遍認為,金融與實體經濟本應是彼此依托的,但是中國金融系統長期與實體經濟脫節。防範金融風險這兩年多次提到,最主要的風險點就是房地產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本次會議宣佈成立的「金融穩定委員會」,是要解決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各自為政的問題,是監管升級的信號,是習近平當局試圖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方案。

平安證券宏觀團隊分析認為,無論金融還是實體領域的降槓桿任務尚未完成,金融反腐的工作也才剛剛開始,金融強監管的趨勢仍將延續。2012年以來相對寬鬆與自由的金融發展環境已然遠去,主動防範金融風險的定調,將使得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成為更加名副其實的「戴著鐐銬跳舞」。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會議提出服務實體經濟也就意味著IPO絕不會暫停,而且可能速度還會加快,對於股市來說是個利空。同時,中國的證券市場和監管部門或發生變化,因為按照慣例,一旦發生重大變化,會由財經官員、學者和媒體提前「吹風」釋放信號。

7月18日,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撰文表示,監管理念轉變是金融穩定的基石,應減少重複監管和監管空白,提高監管的有效性,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相同金融產品不按照同一原則統一監管是造成監管空白、監管套利的重要原因,也是當前金融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

吳曉靈認為,當前金融秩序混亂,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和基金管理公司都在發行各自的資管產品,其特點都是集合投資。從法制講需要修改《證券法》,擴大證券的定義,把集合投資計畫明確為證券,納入《證券法》調整範圍。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也在18日發文提出:取消證監會發審委,由市場選擇優質上市公司。

劉姝威認為,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供給或金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發審委審核IPO,公司上市後業績變臉,大股東減持套現,不僅金融資源沒有實現優化配置,而且也損害了投資者利益。

劉姝威表示,由市場選擇優質上市公司的供給側改革可以替代由發審委審核IPO的供給模式,由市場決定金融資源配置,促進證券市場的存量重組和增量優化,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從大陸官媒報導可以看出,證監會發審委是油水豐厚的部門,也是權力尋租、貪腐嚴重的部門。最近的一起案例是在今年4月份,原深圳證券交易所工作人員、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兼職委員馮小樹,參與多家公司首發申請審核,手握重權利用各種方式收受好處,被官方沒收違法所得2.48億元(人民幣,下同),並頂格處以2.51億元罰款,共計4.99億元,並對馮小樹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無論是2015年11月落馬的原證監會副主席姚剛,還是證監會原創業板發行監管部副主任李量、原發行監管部處長李志玲、發行三處處長劉書帆等,都使得「發審腐敗」不容小覷。因為發行審核部門掌握著公司能否上市發行股票的絕對權力,所以發審委一直是證監會裡最重要的實權部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