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高考:一場「投名狀」(圖)

作者:周健  2017-06-14 11: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高考:一場「投名狀」
高考就是投名狀(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看中國2017年6月14日訊】1980年,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敲鑼打鼓歡送當地的高考狀元劉漢清前往哈爾濱工業大學報導。當時,16歲的劉漢清,以398.5分的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成為戴南鎮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五年後,劉漢清因在學校「痴迷數學研究」,多門功課考試挂科,被勸其退學。

2017年,53歲的劉漢清成為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雙沐村五組低保戶,每月領取400元的低保。

在某種意義上,高考是一個「投名狀」:按既定的規則學習,只要你能脫穎而出,就有可能飛黃騰達;如果你不按既定的規則學習,即便考上了大學,要想回到自己的活法,也不可能。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城鄉社會福利的巨大差距讓絕大多數人認為高考是農村孩子、弱勢家庭改變命運、改變自己、改變未來的唯一可能實現的途徑。表面上看,高考是以知識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晉升機會,是徇私舞弊最少的選拔人才辦法。但事實上,每一個參加高考的人,從小開始就在遭遇「不公」。他喪失了個人學習的自由,他需要學習固定的知識,固定的答案,甚至固定的回答格式,只有一絲不苟地掌握這些標準化的答案,才可能獲得通過高考遞交「投名狀」的機會。

人生的知識應該來自自然、教育者和社會現實,高考的知識和這三者脫節。為了在高考中勝出,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被要求必須按照老師的標準答案瞭解、認識這個世界:天安門廣場是寬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宏偉的、中國的歷史是悠久的、大會的決定是正確的、實施的政策是有效的、同學之間是團結的、學霸讀書是刻苦的、差生都是品質壞的、考不上大學的都是沒出息的……

孩子心中的世界不是他自己的世界,而是為了「高考」的世界。高考那些被固化的內容就像一個魔咒,寒窗十餘載,學校不是培養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訓練她們如何成為在「高考」中勝出的「奴隸」。

杜威說:生活即學習。但在中國,我們的孩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基本沒有生活,自然也談不上學習。我們的孩子在幹什麼?在被訓練成考試的機器,學習知識成為了痛苦而繁瑣的任務。當他們艱難地在高考中勝出,進入大學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太多的自信、人格和價值觀念,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從大學往回看,高考把我們的教育完全擰反了。在孩子最該自由自在學習的時候,我們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只認分數,讓孩子喪失了培養自信、興趣和愛好的機會。我們的高考是全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反教育、反人性、扼殺人創造力的「洗腦」行為。

一開始,每個普通人都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學習,最後就能當官發財。等真正進入其中的時候才發現,為了贏得高考,首先要放棄的是人本身的權利,然後再按照權力者的要求去「塑造」自己,以期一人擠掉萬人,走過獨木橋,變成人上之人。高考制度存在「萬人擁過獨木橋」的情形,高考制度也間接地為不公平的社會制度提供了合法性背書。

支持高考的人說:高考給自己走出農村、改變命運提供了一個機會,一個人一旦考上大學,從此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從此可以在自己所喜歡的知識世界和外部世界中去遨遊。但問題是,為什麼大學畢業生就天然地應該比「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過得好呢?這些不平等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高考熙熙,皆為利來。闖過高考獨木橋後,學生就可能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分配權,某種意義上講,高考就是未來社會資源分配權的競爭。既然是為利益分配而考試,就必然會導致應試教育的出現,參加高考學生的興趣不是學習,而是大學學歷。所以,高考制度不管如何改革,只要社會的分配機制不公,以高考為目標的教育機制就會長盛不衰,必然就會扼殺對人的教育,扼殺人天生的想像力與創新精神。

中國為什麼很多優秀的學生,進入社會以後,在職場上表現一般甚至較差?因為參加高考,考上一個好大學,並非他們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只是在向這個社會遞交一個「投名狀」而已。

高考的「投名狀」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很容易造成天賦與人才的浪費,結果只會是孩子大學畢業後,對學習、工作沒有熱情,每天在沒有感覺的工作中疲憊地煎熬,並時時心生抱怨。盧安克說:中國人最愛說的話就是「沒辦法」,每個人都說自己是為了生存、為了養家餬口才來做這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事實上,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高考制度導致的是,這個社會大量的工作是由對工作內容沒有什麼興趣的人在做,由一群不知道自己愛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的人在做。其結果是,人的幸福感、效率和創造力會都非常低下。

高考制度最失敗的地方是學校為了對付高考,忽略了對學生「人」的教育。盧梭說:學校最大的效用是培養人,老師只需要把一個合格的人交到社會,這個人未來做什麼都不會出大問題。高考以及大學畢業之後的高收入、高福利誘惑,促使中國家長把教育看成是一種投資,投資的目標就是更好的高考成績、更好的大學,而是絲毫不考慮孩子能否成為「正常人」的問題。

中國教育的問題不在教育,高考的問題也不在高考,如果社會分配制度變得更加公平,城鄉社會福利差距縮小,藍領工人、白領職員、央企領導、政府官員彼此之間的社會分配制度更加公平,今天高考面臨的大部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華啟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