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究竟要賺多少錢才能快樂?

 2017-06-02 1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7年6月2日訊】試想,如果你有6位數的年薪,至少有一套房子,還有100萬美元可投資資產。這顯然表明你已經是"成功人士"。而且按照全球的標準來看,你也已經非常富有。不是嗎?顯然不是。

跨國金融服務公司瑞士銀行最近對富裕的美國投資者進行的調查發現,在達到這一標準的人中,有70%不認為自己有錢。只有資產達到或超過500萬美元的人才對未來懷有充分的安全感,而其他多數人仍然擔心一次挫折就可能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連百萬富翁都覺得自己沒錢,我們這些普通人又該如何是好?如果我們無論賺多少錢都不太可能"感覺"自己有錢,那又是否值得追求這一切?

停下腳步

數十年來的心理學研究已經否認了"金錢能買來長期幸福"的說法,甚至有一項研究表明,彩票中獎者在獲得大獎後最終並沒有感覺更加滿足。而《紐約時報》今年2月還報導了億萬富豪因為個人問題而接受定制治療的情況大幅增加。

"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他們最開始感覺滿足感提升,但到了某個階段,滿足感就不再增加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財富悖論》(The Wealth Paradox)的作者之一喬蘭達.傑登(Jolanda Jetten)解釋道。

她表示,有很多高收入人群無法停下腳步,即便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幸福和生活品質已經進入平臺期之後同樣如此,因為他們太過看重財富。

她解釋道,這是因為有錢人跟沒錢人一樣,總喜歡跟比自己強的人攀比,拿自己的收入、房子、投資或財產跟那些更加富裕的朋友和同事比較,而沒有跟普通大眾對比。

"你賺錢越多,就越想賺更多錢——就像上癮一樣。"她說。

皮亞.韋伯(Pia Webb)這樣的生活和職場教練對這種情況十分熟悉,她專門為歐洲的頂尖管理者提供指導。即便是在她的祖國瑞典這種以生活和工作平衡而著稱的國家,很多人仍然會因為跟高收入人群對比而感到失落。

"瑞典沒有人因為你工作時間長而仰慕你。但仍然有跟他人攀比的壓力,他們會通過其他方式展現自己的財富,包括跟家人一起度假、買郵輪或者度假屋。"她說。

韋伯讓她的客戶列出他們認為能夠給自己帶來個人滿足的體驗或物品,而不要一門心思只想著為了滿足社會和親友的期望而多賺錢。

"具體到財富,很多人認為金錢是關鍵。但如果你現在就能快樂地生活,那就不需要太多錢。"她說。在10年前經歷挫折之前,韋伯也十分看重財富,但她現在更享受洗桑拿、林間漫步、與親友聚會這些簡單的快樂。

快樂的鄉下人和痛苦的百萬富翁

傑登的研究表明,生活貧困的人已經習慣了尋找各種方式來提升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而不再侷限於金錢和物慾。例如,他們更有可能花時間跟家人相處,或者參加社區志願活動。

"與幸福感密切相關的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社會資本發達程度,以及人們與周圍其他人相互聯繫的緊密程度。"她解釋道。

"在發展中國家,雖然用不了多少錢就可以對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幫助他們超脫最基本的需求——但沒有多少錢的人也不會因為可能失去什麼東西而太過擔心。"她補充道。

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卡羅爾.格雷厄姆(Carol Graham)曾經將這種悖論稱作"快樂的鄉下人和痛苦的百萬富翁問題"。

"與貧窮國家相比,較為富裕的國家平均幸福感更強。但除此之外,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她在2010年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她當時的研究表明,阿富汗人的幸福感與拉美持平。

"自由和民主使人快樂,但當這些東西不太普遍時,重要性就會降低。人們可以在災禍中保持天然的快樂狀態,但也可能在什麼都不缺的情況下感覺痛苦。"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應該就此認定越貧困越幸福(在聯合國最新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富裕國家仍然佔據主導)。但格雷厄姆的研究表明,較為富裕的人或許比他們想像得更能適應收入的負面變化。正如傑登所說,富人會經常設想更為理想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通過"跟他人相處"學到很多東西,而這種相處方式在較為貧窮的社區和社會中更為普遍。

尼泊爾登山嚮導克里希那.普拉賽德.迪米希納(Krishna Prasad Timilsina)發現,在2015年經歷了該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後,尼泊爾人的韌性加強了。那場地震造成8,000人死亡,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但秉承著"比下有餘"的心態,很多尼泊爾人還是感覺很幸福。

"地震導致很多東西遭到破壞,但人們依然很幸福,因為如果他們沒有失去家庭……情況可能會更加糟糕。"36歲的迪米希納說。

事實上,雖然作為尼泊爾支柱產業的旅遊業在地震之後遭受重創,該國在2017《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中仍然上升8位,在155個國家中位列第99位,領先於南非、埃及,甚至鄰國印度——這可是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然而,迪米希納並不認為他的國家可以完全不受攀比心態的影響——要知道,這種心態一直以來都在困擾著我們。

"在城市裡,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對生活反而更加擔憂。我的父母沒錢,但他們比我快樂。"他笑道。

財富的未來

隨著對收入和幸福感的研究越發細緻,越來越多的專家也開始質疑傳統的財富象徵——例如有房有車——即將轉變,因為很多國家的千禧一代變成了第一代收入低於父母的人,很難再靠自己的收入買房。

儘管千禧一代頗感沮喪,"但可能也意味著這代人將會更少地展現財富所產生的負面效果,例如自私自利、自我陶醉和權利意識。"傑登說。

還有跡象表明,即便是可以選擇投資股票或房產的高收入青年才俊,反而越來越多地投資於一份美好的回憶,而不再單純關注金錢。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1987年以來,生活體驗和娛樂活動的消費開支相較於總消費開支增長了70%。

家住巴黎的25歲美國時尚攝影師艾琳.卓(Eileen Cho)在西雅圖一個富裕的社區長大,但在她看來,為了攢錢或買房而賺錢"就像坐牢"。

儘管父母想向她提供財務援助,幫她買套房子,但她還是選擇跟自己的男朋友一起租住在一套30平方米的公寓裡。

"我們每個月房租是950歐元(1030美元),但仍然能有足夠的錢每月出國旅行一次。"她解釋道。

"對我來說,這是在感受世界,尋找快樂。我明天要去西班牙,下一站是馬拉喀什。"

皮亞.韋伯教練也支持這種方式,儘管她認為,年輕職場人士應該多加小心,避免旅行和其他體驗活動變成新的"財富"攀比標準。

"旅行是好事,既能瞭解其他文化,還能認識自己,甚至可以在世界各地尋找屬於自己的地方。但這也可能上癮。她解釋道。你會因為體驗新東西而感覺刺激——就像購物一樣。但這可能意味著你的根基鬆動,或者錯過了跟家人一起歡度美好時光的機會。"她說。

"我認為最好的建議是做適合你本人的事情,無論你身處何地,都要學會從生活點滴中尋找快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唐風 来源:BBC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