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要稱體重 源自劉備對妻子的關心?(圖)
明日(5/5,星期五)就是立夏了,記得稱體重喔!(攝影:李芳)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
「立夏」稱體重
寒來暑往,「立夏」時節悄然到來。古人有云:「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小夥伴們萬萬沒想到吧,除了鬥彩蛋等好玩的習慣外,立夏這天的還有稱體重的風俗,看來「四月不減肥,五月徒傷悲,六月徒傷悲,七月徒傷悲」這句話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立夏這天要稱體重,怎麼稱?一般來說,就是在屋樑或大樹上掛一杆大秤,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小孩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籮筐或凳子吊在秤鉤上。
在浙江,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個凳子,大家輪流坐在凳子上稱重。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稱老人時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稱姑娘時要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
稱小孩時要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時要注意,只能裡打出(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裡。
開始奔波在夏天的愛美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還有要注意健康的長輩們,為了美麗和健康,立夏這一天,不妨去稱稱體重吧!
「立夏稱重」的典故
不過,立夏要稱重是有寓意的,民間也流傳了幾則與三國有關的典故,且與《三國演義》產生了聯繫。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1、劉阿斗與立夏稱重
有一種說法,「立夏稱體重」的習俗是從三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相傳,三國時司馬昭消滅蜀漢後,在立夏那天封後主阿斗為安樂公,還當著一批蜀漢降臣的面給阿斗稱了體重,表示以後每年立夏再稱一次,保證阿斗年年體重不減,以示未受虧待,從此「立夏稱重」的習俗漸漸就在民間形成了。
關於阿斗的,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劉備逝世後,諸葛亮把他的兒子阿斗交給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娘家的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給阿斗稱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稱一次看體重增加多少,這樣就知道孩子養得好不好了。然後寫信向諸葛亮回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
2、孫尚香與立夏稱重
「立夏稱體重」的習俗,傳說與劉備夫人孫氏(孫權妹)的民間形象有關。
雖然正史並未記載孫氏的名字,但因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則稱孫氏為孫仁,以及影視作品多稱孫氏為孫尚香。因此,很多人已經習慣稱孫氏為孫尚香了。
三國時代,蘇州是孫權的勢力範圍。孫權對劉備借荊州不歸還十分不滿。先施嫁妹之計,後又托說母親病重,令妹妹孫氏回到東吳。劉備擔心孫氏在東吳過得不好,因此派使臣去東吳問候,並稱體重,以判斷孫氏過得如何。
結果,東吳人根本不稱體重。使臣想出一個主意,在立夏的那天,他派人在蘇州的大街小巷設了大秤,小孩稱了便送一隻鹹鴨蛋,鴨蛋放在彩色絲線的小網袋裡,掛在孩子脖子上。並傳言說:小孩稱了勾勾牽,意思即不容易夭折,長得快;大人稱了叫稱心,吊胃口,不疰夏(因為素體虛弱、受暑熱之氣而引起的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多汗等)。這樣大人小孩都上秤稱了體重。孫氏也非常樂意地稱了體重。
後來,立夏稱體重吃鹹鴨蛋,這個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至今還保留著。
3、習俗從明清流傳
也有人說,「立夏稱重」的習俗其實是從明清流傳下來的,當時的社會還是以壯實為美,但夏季天氣炎熱,使人消耗大的同時還會影響人的食慾,這就容易讓人掉膘。一些有條件的人家,為了身體健康防止體重變化過大,會在立夏這天稱重,等到立秋後再稱一次,通過進補將丟失的體重補回去。
立夏稱重有科學道理
其實立夏稱重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為入夏前後是容易發病的季節,不少人入夏後寢食不安,人稱「疰夏」,這是體質不耐酷夏之苦的緣故。到立秋再稱一次,以比較家人經過一個夏季後的體重變化,以防患於未然。
立夏「稱人」,就是用大秤桿給小孩稱體重,看看比去年重了多少。體重增加了,叫發福,體重減了,叫消肉。據說立夏之日稱了體重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人們希望通過稱人這個舉動,添福增壽,不須再擔憂夏季炎熱或體態消瘦。
「稱人」用的大秤2米多長,一把小藤椅掛在秤鉤上,四周搭著一個架子固定。大秤和椅子都纏上了紅繩,代表著吉祥如意。稱人貌似簡單,裡面講究可多了。比如秤砣只可向外掛,「不作興」往裡移,報重量的時候逢「九」便報「十」,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