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時會面臨前來挑戰他的人,佛陀都慈悲以對。(圖片來源:pixabay)
在佛陀時代,有許多遊方者,他們在和別人討論時,為了辯論而辯論,時常用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來同別人爭辯。
十個形而上學之問
其中十個有名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是:
一、有關宇宙的問題
1、宇宙是永恆的嗎?
2、宇宙不是永恆的嗎?
3、宇宙是有限的嗎?
4、宇宙是無限的嗎?
二、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
5、身與心是同一物嗎?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嗎?
三、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
7、如來死後繼續存在嗎?
8、如來死後不再繼續存在嗎?
9、如來死後是既存在亦同時不存在嗎?
10、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亦同時非不存在嗎?
佛陀對討論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不感興趣,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問題時,佛陀總是沉默不語。
佛陀解答比丘的困惑
有一天,有一位名叫曼童子的比丘,他在午後靜坐時,忽然起來去到佛所,行過禮後在一旁坐下,就說:「世尊,我正獨自靜坐,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十個問題你從來沒有給我們明確的解釋。每當人們向您問起這些問題時,您總是將之擱置一邊,沉默不語。我不喜歡這種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釋清楚這十個問題,我將繼續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我便會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間是永恆的,就請照這樣給我解釋。如果宇宙不是永恆的,又為什麼?如果您對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就直接說:『我不知道。』」
佛陀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當初出家修行就是為了瞭解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嗎?你跟隨我修梵行時我答應過你將會回答這些問題嗎?」
曼童子回答:「世尊,沒有。」
佛陀說:「在你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毒箭拔出來,除非我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吠舍還是首陀羅種姓;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色、白色、棕色還是金黃色;他來自哪一個城市或鄉村。我不願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種毛制的;箭簇又是什麼材料所制……曼童子,這人在未弄清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
同樣,如果有人說,我不要跟隨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恆等問題,此人還未得到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於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所困擾,窮追不捨,追根窮源,這便誤入歧途,終將一無所獲。
語言文字的侷限
再次,由於語言的侷限性,凡夫無法通過語言明瞭這些問題。
語言是人類創造的,用以表達人類由感官與心靈所體驗到的事物、經驗、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們所熟知的事物與意念的符號。它局限於時間、空間和緣起法,語言不可能超越這些範圍。換句話說,人類只能在時間、空間和緣起法允許的範圍內用語言表達一件事、一種境界。
有時,人類的語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實性狀。例如經驗告訴我們,有時我們會有一種激情或感受,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人類的語言不是萬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語言更是不可能十分準確而且易致差錯的。因為絕對真理(例如涅盤)超出時間、空間和緣起定律的限制,人類只能親自證悟,而不可能用語言描述之,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事實上,這些問題永遠不可能通過語言文字而獲得充分而圓滿的答覆,沒有任何語言文字可以表達這種經驗。
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詞語去描繪涅盤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絞盡腦汁,長篇累牘地論述佛陀入滅後的奇妙境界。其結果正如《楞伽經》裡所說愚人執著語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