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將糾結轉換為快樂 走出這四步 淡然放下過去(組圖)

文/李奧‧巴伯塔(Leo Babauta) 陳潔雲譯

 2017-04-15 00:0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將糾結轉換為快樂走出這四步淡然放下過去
當我們開始放下過去時,我們就在「清空杯子」,為它們注入「現在」。

無論是否意識到,我們許多人常常會為過去糾結不已。

我們糾結的事,可能是我們為之後悔的錯誤,可能是讓我們自我感覺不佳的表現,也可能是我們不肯放下他人那樣對待了自己,或對事情的結果感到沮喪。

「事實上,這些只是令人有些不快,沒有什麼大不了。」

我們會如此難過、鬱悶、生氣或受傷,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些「故事」,向我們講述著發生了什麼。我們不能不想這些過去的事,它們不斷在我們頭腦中回放。

假使我們能夠放下過去,專心致志於每個當下的時刻,情況會怎樣?假使我們能解脫心的束縛,我們是否能發現,執著過去其實是在傷害自己,放飛過去才是關愛自己?

將糾結轉換為快樂走出這四步淡然放下過去
我們是否能發現,執著過去是在傷害自己,放飛過去才是關愛自己?

這些是可以做到的,儘管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下面就是我推薦的方法,分為四個步驟:

第1步:看到傷害你的「故事」

眼下,你感到某種痛苦或困難——憤怒、沮喪、失望、遺憾、悲傷或受傷。

留意這種困難,看到它是由你講給自己的某個「故事」造成的。你可能會堅持認為,這種痛苦是由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頭腦中的故事)引起的,但發生的事情已經過去,它消失了。這種痛苦卻還存在著,它是頭腦中的持續想法造成的。

請注意,「故事」不意味著「虛構」,也不意味著「真實」。在這種語境下,「故事」一詞並不涉及好壞、真假或其它判斷。這只是發生在頭腦中的一個過程,看起來像是這樣:

.你記得發生了什麼事。

.你對事件有種視角或判斷,讓你認為自己是受傷的一方。

.這會引起你的情緒。

所以,只需要知道你有個故事,不用去判斷它或判斷自己。有人生故事是很自然的事,你只需要看到有這麼個故事,並且看到它給你帶來了困苦與沮喪。

第2步:觀照身體的感覺

接下來,你從頭腦中的故事轉向身體的感覺。你身體的感覺可能會是:胸部發緊,頭腦發空,放射性陣痛,心區疼……林林總總。

鍛練自己面對身體的感覺:把注意力從頭腦轉移到身體上,通常,我們會力圖迴避痛苦的感覺。現在,勇敢面對它們。

用好奇心探索它:感覺如何?它位於哪裡?它有所改變嗎?你會發現,如果你情緒激烈,身體感覺也變得強烈。

多數時候,我們會看到,這並不是世界末日,我們可以忍耐這種痛苦。事實上,這只是令人有些不快,沒有什麼大不了。

保持友善和開放的心態。伴隨著身體的不適,你會變得自在,這是一條勇敢的道路。

第3步:呼吸,放手

像這樣呼吸一分鐘:你可以想像吸入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再向周邊呼出平靜的氣息。

.如果你感到沮喪,想像自己吸入一切沮喪,然後呼出和平;

.如果你感到悲傷,想像自己吸入一切悲傷,然後呼出幸福;

.如果你感到遺憾,想像自己吸入一切悲傷,然後呼出快樂和感激。

這不是在掙脫困苦,而是擁抱它、吸收它。想著別人的困苦,會讓你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當你這樣做時,你會感到放下了你的困苦。

將糾結轉換為快樂走出這四步淡然放下過去
你看到了什麼?你在欣賞它嗎?你現在可以為面前的事物感恩嗎? (以上均為網路圖片)

第4步:轉向當下

當你覺得你放下了痛苦,你不再陷入你的「故事」,而是轉向當下,你看到了什麼?你在欣賞它嗎?你現在可以為面前的事物感恩嗎?

這一步很重要,因為當我們為過去發生的事情而踟躕不前時,我們並沒有在意當下,我們並沒有欣賞我們面前的這一刻,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的心靈被過去佔據了。

所以,當我們開始放下過去時,我們就在「清空杯子」,為它們注入「現在」。之後我們會發現,我們感激此時此刻,而不再擔憂不屬於現在的事情。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已經將糾結轉變成一個快樂的時刻。

作者簡介

李奧‧巴伯塔(Leo Babauta)現居關島,他是六個孩子的父親,著有六本書,其中包括《少做一點不會死!》(The Power of Less)。作者在一年半前成立「禪習慣」(Zen Habits)博客,忠實記錄他如何利用少的力量達成自我目標、健康養生和簡單幸福生活的歷程。不到半年,「禪習慣」即進入全球熱門博客前50名,擁有200萬訂戶。本文原載作者博客www.zenhabits.net,有刪節。

来源:作者博客www.zenhabits.net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