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推45萬億拉動中國經濟,靠譜嗎?(圖)
——中國經濟走出低谷,還是跌入深淵?

【看中国2017年3月12日讯】(看中國記者陳旭綜合報導)最近,中國媒體報出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目標,至少是45萬億,引發了一輪熱議。有學者把這一計畫和20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畫相比較,認為這45萬億,將把中國經濟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那麼,到底這45萬億固定資產投資會將中國經濟拉出低谷還是推入深淵呢?

首先說一下這45萬億的概念,是指:從已經公佈的23個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來推算,2017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將不少於45萬億。其實這45萬億,並不是什麼新玩意,而是繼續走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比如,2016年,中國GDP是74.4萬億,固定資產投資是59.7萬億;2015年GDP是68.9萬億,固定資產投資是55.2萬億;2014年的GDP是64.4萬億,固定資產投資是50.2萬億。這幾年間,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例,基本都在80%左右。

如果中國經濟今年增長7%,並維持80%的固定資產投資比率,2017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應該是63萬億。因此45萬億的預估數字,並不算多。

於此相比,2008年的4萬億是在計畫之外的額外投資,目的是抵抗美國次優級住房貸款危機的衝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它和今年的45萬億投資,性質的確不同。

固定資產投資 能否帶動經濟發展

政府開支拉動需求並不是什麼新的想法。凱恩斯就主張,在經濟衰退時政府通過借貸,加大開支,刺激經濟增長,等經濟好了的時候,再增加稅收償還債務。可是西方國家在執行過程中,經濟衰退時是開支了,可是經濟好的時候也沒有提高稅收,沒有償還債務。這就造成政府債務的積累,佔據了大量資金,使這些資金無法流向生產領域。其結果是多年的經濟滯漲。所以後來西方社會都放棄了凱恩斯主義,轉向採用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發展。也就是說,在經濟低靡的時候,降低利率、增發貨幣,刺激民間的需求,在經濟好的時候,再提高利率回籠貨幣。

可是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消費不足的問題,都遠遠超過了西方國家。比如在日本,利率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已經很多年了。日本央行就算是印發了貨幣,也沒人借來用,依然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直接投資,或許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必須注意投資效益,修建的項目,應該能實實在在有利於人民的生活,而不是「白忙活」。比如日本政府曾經建造購物中心,可是建成之後,前往購物的人卻很少。

另外,不應該通過提高稅收來償還債務。在通貨膨脹高的時候,政府可以出售修建的項目,吸收社會上過多的資金,一方面遏止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償還政府的債務。這就需要建造的固定資產有比較高的實效,否則項目建好了也賣不出去。

通貨膨脹的產生,是因為錢多於財富。修建固定資產,如果其價值大於投入的資金,那麼財富就比錢多。只要把這些固定資產出售了,就吸收了社會上的熱錢,也償還了債務。怕就怕在修建的項目沒有價值,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好價錢,這就會導致通貨膨脹了。由此看來,固定資產投資的效益至關重要。不但關係著人民的生活質量,也關係著會不會產生通貨膨脹的問題。

現在中國政府,能不能把握好投資的效益,這倒是讓人擔心的問題。一個可能的問題,是投資項目中可能出現貪腐,投資被侵吞,固定資產價值也就受損。另一個問題是投資項目的挑選,往往是優先考慮官員的政績,而不是優先考慮造福百姓。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對投資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固定資產投資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也就是說,百姓消費,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可是固定資產投資,往往對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沒有太大的作用。比如這些年建造了許多的「鬼城」,由於沒有就業機會,建好了也沒人去住。建了這麼多住房,房價負擔不但沒有降低,反而越來越高。民眾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方面的負擔過高,從而壓縮了消費開支。

固定資產投資 能否造成物價上漲

讓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假如說中國經濟中一共有3種產業:高鐵、住房和糧食。其中高鐵和住房都是屬於固定資產投資範疇的。

比如說,這45萬億中,有一大部分用來修建高鐵。它對於物價有什麼影響呢?假如說,新的高鐵工程,開通到邊遠地區。當地的居民,有了新的旅行渠道,對他們旅行的費用有降低的作用。可是對於已經有高鐵的地區,價格作用就不大。這項投資中,雇用了工人,支付了工資。這些工資被用來購買糧食,因此會造成糧價上漲。那麼新建造的高鐵,對總體物價水平有什麼影響呢?這就要看旅行費用的降低,能不能抵銷糧價的上漲。其決定因素是,有多少人能夠受益於新建的高鐵。所以說,高鐵的效益,和總體物價有直接的關係。

在這45萬億中,肯定有相當比重是用來修造住房的。那麼新建的住房,能不能改善民眾生活,減輕住房費用呢?這種效果可能也不太大。因為人口密集的地區,已經沒有新的土地用來建造住房。新建的住房,位於新開發的地區,很可能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因此無法吸引居民去住。這樣一來,新造的住房,就只是擺設,產生不了實際效果。同樣,建造住房的投資,會提升對糧食的需求,造成糧價上漲。如果新修建的住房不能造福於民眾,民眾的住房成本就沒有降低,也就無法抵消糧價上漲。那麼總體物價水平也就會上漲。

因此,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如何,是否能夠真正造福於民眾的生活,這是影響物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供給側改革因何收效甚微

這次45萬億固定資產投資的消息一傳出,許多人擔心「供給側改革」將繼續成為一紙空文。

近年來,習近平多次強調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的提升和轉型。那麼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呢?供給側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造創新等要素。與此相對應的需求側,則主要指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個方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提高供給質量,調整結構,矯正扭曲的要素配置,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生產效率,提高適應性和靈活性,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等等。

的確,從這一目標提出到現在,供給側改革的行動甚少,收效甚微。而今年中國經濟,看來又要走固定資產投資的老路,因此人們自然會擔心,供給側改革又是一紙空文。

那麼供給側的改革為什麼沒有成效呢?在筆者看來,這不是什麼技巧問題,也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在於讓中國的經濟更上一層樓。這個目標至今無法實現,關鍵是中國政治經濟中缺乏誠信二字。

讀者可能會覺得筆者又在說教。好吧,讓我們看兩個實實在在的例子。

(1)為什麼最近資本外流這麼嚴重?原因在於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沒有信心。製造業的造假和金融財會業的造假,已經讓消費者不相信中國的產品,投資者不相信中國的股票。消費者不相信中國的產品,就不會購買中國的產品,因此中國的產業的前景就令人擔憂。金融和財會領域的造假,讓投資者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也就不敢投資中國的股票或企業

(2)2016年中,為什麼房價突然大幅上漲?是因為其他投資渠道都不靠譜。只有住房是實實在在的實物,至少還能保值。相比之下,股票、基金、P2P,都有造假。投資人失去信心了,才紛紛轉向住房。

在筆者看來,如果哪一天,中國經濟真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其罪魁禍首並不在於這45萬億,而是在於中國社會中多年積累下的問題:也就是整個社會缺乏對普世價值的認同。人心不古,這才是懸在中國經濟頭上的一把利劍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陳旭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