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今天,沒有誰不知中國四川樂山大佛,但凡到過樂山遊覽的人,無不對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勢肅穆、臨江危坐、依山鑿成的樂山大佛而驚訝。在震撼樂山大佛的宏偉之時,對其修造的設計巧妙也讚嘆不已。相比於樂山大佛的盛名,坐落在中國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都拉街道辦下水村的下水大佛則就遜色得多了,完全可以說名不見經傳。
這樽高達70來米的大佛,僅是依山體彫琢的頭部,就高16米,且這只有頭部的大佛都還尚未完工,另一隻眼睛都還未被彫刻出來,只是近些年才被當地主管部門鑿刻而出。可別看不起這樽尚未完工手法略顯粗獷的佛像,若當初完全雕鑿完畢,其當比樂山大佛還要宏大,僅憑其尚未鑿刻完畢的頭部來看,就比樂山大佛的頭部還要高4米。想想還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大遺憾。
話說雕鑿下水大佛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當初雕鑿樂山大佛的海通和尚的師傅海能法師。海通和尚唐朝開元初年出生於今天貴州的遵義,十二歲出家,後到四川雲遊,在嘉州凌雲山跟隨海能法師修行。其後,海通和海能師徒二人開始結伴雲遊天下。
一日,師徒二人云游至今天的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都拉營,正遇當地的沙姥河河水氾濫,將當地的村莊全部沖毀,田地淹沒無數,當地老百姓無家可歸,其景象慘不忍睹。懷著普度天下慈悲之心的師徒二人於是商量說,要在此地修建一座大佛像,以此將河妖鎮住。於是二人便選擇村莊前的一處峭壁作為修建佛像的地方,開始著手雕鑿。可剛開始雕鑿不久,兩人得知他們修行的嘉州也遭遇洪水之災,其災情勝過都拉營,二人便商量必須要回去在凌雲山鑿刻佛像,讓佛像保佑眾生。可時不我待,只能分頭行事,一人前去凌雲山,一人留在此地。作為師父的海能法師年歲較大,腿腳沒有年輕力壯的海通靈便,一商量,只有讓海通前去凌雲山,海能留下來繼續雕鑿佛像。
海通走後,海能一人夜以繼日的雕鑿,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經過開山削壁,幾年之後終見頭像佛形。周圍的老百姓聽說下水有得道高僧在此鑿佛像,紛紛前來觀看,只見這佛像宏偉壯觀,高大魁梧,從山下經過的行人無不駐足觀看。可海能法師畢竟年邁,雕鑿這樣的大佛並非一日所能成,在經年日久的勞累中,海能終因勞累成疾,一病不起。但這時佛像尚未彫刻完畢,連另外一隻眼睛都還未鑿出,海能就這樣帶著遺憾離開了,其這一樽未盡之作便這樣一直留存到今天。
而前去四川雕鑿佛像的海通,在四處籌措經費以後,戰勝各種困難才動手雕鑿佛像。在動工不久,便聽到師傅海能法師病逝的消息,匆忙從四川趕來。來到下水後,他懷著悲痛的心情給當地群眾說師傅出家在凌雲山,一定要把其帶回凌雲山安葬。當地群眾為其準備好靈柩,海通將師傅靈柩往凌雲山方向順著水路趕去。可船剛一下水,河裡便長出很多蓮花纏住運靈柩的船,前進不得。海通甚感佛意難違,只得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之下將海能法師埋葬於都拉營下水村,從此,海能法師便在此地一直陪伴著他這一生中的未盡之作。
這樽未雕鑿完畢的佛像在此歷經上千年的風雨侵蝕,並無半點毀損之跡,只不過一直深藏於這大山之中,從未有外人知曉。直到本世紀初,當地政府才將周圍的樹木清理,露出佛像,並將海能法師未雕鑿完畢的另一隻眼睛雕鑿完成。
的確,相對於樂山大佛的盛名,下水大佛卻顯得有些孤單寂寞冷,若當初海能法師在其有生之年將佛像雕鑿完成,今天會不會成為其師徒二人分頭完成兩個世界級的藝術之作的佳話尚不可說。不過就算如此,樂山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下水大佛卻被譽為「世界第一大自然石佛」。
下水大佛之所以未被世人所知,除了其本身的遺憾以外,這也得跟貴州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地理環境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就算是在今天,前往下水大佛的路況仍然不好,其周圍環境也不能和樂山大佛的環境相比。
責任編輯: 傑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