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的各種干預措施也被廣為詬病。(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1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近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劇烈波動,外匯儲備再次大幅下降,各路資本爭相逃出大陸,中國金融系統亂象叢生。同樣中國央行的各種干預措施也被廣為詬病,這也是難以維持金融系統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融系統亂象叢生 外管局首次坦承外儲下降原因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去年11月份跌破6.9之後,12月份直至今年1月3日,一直在6.9上下波動,甚至在1月2日一度跌至6.98,逼近7關口。
但是,1月4日和5日出現反轉一幕。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然快速飆升;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4日和5日也出現反彈。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然間暴漲,令業界震驚,市場首先關注的是中國央行是否有干預行為。因為香港銀行同業人民幣隔夜拆借利率(Hibor)飆升到超過60%的高位,這被各界認為中國央行在收緊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推高離岸人民幣資金拆借成本。
中國央行7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105.17億美元,較11月底下降410.81億美元。2016年外匯儲備累計下降3,198.44億美元,儲備量逼近3萬億美元關口。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從2016年12月的情況看,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影響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下降。
這也是官方首次承認中國外匯儲備下降,是由於中國央行干預人民幣匯率的操作造成的。
外管局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市場應該更關注外匯儲備能否持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能否抵禦外部風險衝擊,而非一個具體點位。
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以及其對金融系統的過度干預被各界廣為詬病。近日有消息稱,面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低的預期,為避免因匯率大降,刺激購匯情緒,加大資金外流壓力,中國大陸相關部門考慮實施臨時管理措施:強制結匯和減持美國債。
中國金融系統難以「維穩」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中國金融監管部門考慮實施臨時管理措施,一是對國有企業重新實行按一定百分比強制結匯;二是必要時減持美國國債,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
據稱,對國有企業重新實行按一定百分比強制結匯,這一預案是官方通過模型、壓力測試和調研,在對2017年人民幣匯率和資本外流情況做了預估和研判的基礎上制定的。
「維穩」一詞是出現在大陸官方媒體的高頻詞彙,從去年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和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報導上來看,「維穩」也是今年中國政經局勢的關鍵詞。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發表的講話頗有深意,講話中周小川表示極其重視外匯儲備。可見保外儲的意願大於保匯率,從中國央行新措施和官方學者的發聲可以看出,已經開始管制個人購匯。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認為,個人購匯總量對外匯市場衝擊力有限,並沒有限制的必要,一旦縮減反而會引發市場貶值預期的惡化。
謝亞軒強調,要想降低資本流動的短期大規模衝擊,更應從約束金融機構行為入手,而非限制個人購匯,如果誤判而限制個人購匯,可能不僅沒有真正管住資本外流的主力,反而惡化整個社會的匯率預期,引發恐慌。
2016年末的中國債災,看似暫時平息了類似美式金融危機的恐慌。但縈繞在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個問題卻愈發沈重:錢荒、股災、P2P偽金融災及債災,為何一輪又一輪地一再上演?
表面看,流動性緊縮是引發債市暴跌的引子,矛頭紛紛指向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失當。但究其背後原因,中國央行無力監管包括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快速膨脹的資產擴張能力,才是上述「各種災」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央行若管不了金融機構的資產擴張行為,就一定制訂不好貨幣政策。而在採取方法之前,風險其實已經埋下,中國金融亂象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監管的過度干預,行政命令代替市場機制。導致現在中國央行投鼠忌器,所以一管就出事,一大批金融機構要自殺的架勢完全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