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國債期貨全部跌停——太可怕!(圖)
【看中國2016年12月18日訊】如果最高信用等級的債券市場出現崩盤,金融危機也就來了,次貸危機就是如此。
國內債券市場經歷了一個多月的下行後,終於在美聯儲決定加息的當晚,12月14日出現了一連串的傳言,第二天,繼續恐慌性下跌。
12月15日,史無前例,各期限國債期貨開盤全部跌停。十年期國債期貨T1703上午跳水,9點半左右跌停,過了半小時在強大的支撐下打開跌停,下午2點50分,反彈到94.7。五年期的TF1703趨勢如出一轍。持續三年牛市的債市在這一個月時間發生了突變。債券市場大波動,老戲碼上演,各種強平,相互代持互不認賬,臨時工者前員工紛紛出爐,產品被擠兌,爆倉事件屢見不鮮。
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現象,甚至讓我回想起327國債事件,國債收益率的飆升讓人心生敬畏。要知道,國債是信用等級最高的金融產品,當投資者認為最高的信用等級的債券都不可信時,其他企業債等金融產品可想而知,可以想像,市場已經恐慌到了抓狂的程度。
更可怕的是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高信用等級產品出問題,說明流動性緊張,大家出售有流動性的產品回籠現金。市場下行需要現金時,先出售流動性高的產品,等到市場完全凍結,再好的產品也賣不出去。
有人認為此舉是因為同業拆借利率上升,存單利率上升導致貨基被贖回。《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某策略分析師稱,「風險點來自於公募基金,特別是混合型基金,如果債券下跌導致基金規模出現贖回,那麼不排除一些基金將會被迫拋售資產來保證流動性充沛」。
大陸金融市場已經達到了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傳統婦女的最高境界,一言不合,就死給你看。
嘴巴上一直實行穩健政策的央行不得不再次出手,保命還是穩健?當然保命。12月15日,央行開展了2,450億元逆回購操作,1,400億元7天期、450億元14天期和600億元28天期,利率分別為2.25%、2.4%和2.55%。當天有1,000億元逆回購到期,淨投放1,450億元,上一跤易日淨投放600億元。
我們必須要問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央行動不動就要淨投放保命?市場到底出了什麼事?
外匯佔款下行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基礎貨幣投放現在沒有那麼依賴外匯佔款,現在還以外匯佔款作藉口太低級。
大陸債市下行,當然有美聯儲加息週期,年末資金緊張等外因,但人家美國的債市還沒害怕到這個程度呢,咱們先緊張得喘不過氣,因此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有這兩點。
一是資金流出、投資回報低甚至不流回境內,境內實體企業沒有根本起色,不斷撒錢補貼虧損企業。二是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的無效循環,在循環過程中擴大槓桿、增加了風險。
實體不好,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加槓桿獲取短期收益,從股市到債市到期市,都是如此。民生證券固收分析師李奇霖給出的模型是,銀行、非銀與企業之間存在三角債循環,2015年後,銀行資產端與負債端息差逐漸收窄,甚至出現倒掛,銀行要找突破口就委外,由外部投資,「銀行發理財-委外非銀-配置信用債-企業買理財-銀行發理財」的資金鏈條模式出現,逐漸形成了銀行、非銀與企業之間的三角債循環,既放大了基礎貨幣的信用派生作用,也推高了貨幣乘數,另一方面也內生出大量流動性,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配置壓力持續加大。
大概意思是,你發了錢,銀行、企業因為回報低不投實體,企業買銀行理財產品,而銀行則繞開限制,委託外部機構投資,反正外部機構為了追求高回報可以用高槓桿,據一些人分析槓桿高達1:8,這後續就不斷得有錢進來,市場有些風吹草動就人心惶惶,更別提最近一個月債券價格接連下降。這套路說起來都是淚,跟去年股市加槓桿有什麼本質區別?跟萬能險入股市有什麼區別?說穿了就是長短期限錯配,加個槓桿,忽悠後續更多的資金進來接盤。
資金充裕的時候,大家賺錢,市場急劇下行,央行給錢,一切由印鈔兜底。央行的淨投放最終會變成上漲的物價,讓大家買單。所以,只要印鈔,中國就不會真的發生債務危機、股市危機,但我們一直用印鈔來兜底嗎?有一天信用徹底壞了怎麼辦?
美聯儲加息是根導火索,市場壓抑的情緒噴湧而出。
想想很可怕,據《財新網》報導,華龍、五礦證券屬於利率債交易後不按期交割,撐不住才交割了,國海證券原員工私刻公章,從規模看絕非一日之功,金融公司文化以及市場代持風控讓人不寒而慄——如果整個市場徹查一遍,會怎麼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