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三公”都有些不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家平時在看古典小說或者古裝戲時,常常聽到某某“位列三公”,那麼,位列三公又指的是哪三公呢?其實,“三公”是在中國古代政府中, 輔佐國君掌管軍政大權的最為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三公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西周就出現了,《尚書·周官》說:“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不過,三公雖早已有之,但歷代所指的具體官職並不完全相同。
西周時期的“三公”是太師、太傅和太保。
到了秦朝,“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在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中樞。其中,丞相為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處於獨尊地位;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不過調動軍隊仍然需要皇帝的命令;御史大夫則為最高監察官,負責監察百官。
到了西漢後期,“三公”分別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
東漢初期,“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不過到了此時,“三公”雖然各自開府置府僚,號稱宰相,但並無實權。魏、晉、宋、齊、梁、陳等都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為“三公”。
至隋代,“三公”不再開府,僚佐也全部被撤銷,完全變成虛職。《唐六典》記載:“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然周、漢已來,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唐宋以後,“三公”逐漸變成加官、贈官,類似於享受一種行政級別。三公制雖然一直沿襲到清朝,但其真正作為顯貴官職並擁有實權,是從秦朝開始,一直沿用到隋唐實施三省六部制才逐漸衰落。
責任編輯: 人生若只初相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