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論壇】家國天下事,無禮則不立(圖)
禮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指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等。《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禮記》有:「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儀禮》、《周禮》、《禮記》,並稱「三禮」。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從祭祀之禮、君臣之禮、王制祿爵到長幼之禮、鄉飲酒禮、婚喪之禮等等,再到服飾、飲食之禮乃至很細微的舉止、進退、先後,無不包羅並收。正如孔子所說:「不知禮,無以立也」。意思是說,人的立身處世都離不開禮。
家國天下,無不循禮。《禮記》上說:道德仁義,無禮不成;教育訓導,整飭民俗,沒有禮就不能完備;爭訟的是非曲直,沒有禮就無法判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沒有禮就無法確定;學習做官的本領和學習六藝,如果無禮就不會親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將帥的治軍,官員的到任履行職務,沒有禮就無法體現威嚴;禱祠祭祀,供給鬼神的祭品都有規定,不按照禮數就顯得內心不誠,外貌不莊。所以,君子恭敬、節制、退讓來顯示禮。鸚鵡雖然能學人說話,但終究還是飛鳥;猩猩雖然也能說話,但終究還是禽獸。如果作為人而不知禮,雖然能說話,難道不也是禽獸之心嗎?正因為禽獸不知禮,所以才父子共妻。所以聖人制定了一套禮來教育人,使人人都有禮,知道自己有別於禽獸。
「禮,體也」
禮的正體字是「禮」,從示,從豊( lǐ)。「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從示。豊者,其器也。
《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而體的正體字是「體」,從骨,豊( lǐ)聲。《說文》曰「總十二屬之名也。」頂、面、頤,首屬三;肩、脊、臀,身屬三;肱、臂、手,手屬三;股、脛、足,足屬三也。說白了就是身體四肢和面部的意思,禮(禮)和體(體)都是從豊,表明人的身體原本就應該符合禮節。所謂五體投地。正是一種禮節。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是古印度敬佛的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以禮知興亡
春秋《左傳》史書中經常有關於「禮」與「非禮」的記載。如《左傳》記載,「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夏季,魯僖公和宰周公、齊桓公、宋桓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在葵丘會見,重溫過去的盟約,同時發展友好關係,這是合於禮的。齊桓公修禮於諸侯,終成春秋霸主。
齊女文姜被劉向與末喜、妲已、褒似等一同列入《孽嬖傳》。《左傳》批評齊僖公送女兒去魯國出了國境是「非禮」,殊不知,她與哥哥齊襄公私通。後來她引禍殺了丈夫魯桓公。文姜無暇顧及兒子莊公的婚姻大事,在文姜死後才娶齊女哀姜為夫人,「廟見」(參拜宗廟)前把柱子用大紅刷了,椽子彫刻成花紋,置「非禮」與「侈,惡之大也」之諫於不顧。莊公死後,「魯難未已」,哀姜和慶父串通先後殺了儲君和閔公。後來,魯莊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慶父之亂(慶父自縊),子孫以他的字命氏,稱為季孫氏,在魯國執政。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執掌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百姓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魯君。
孔子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孔子說這是不能容忍的。
馬融註:「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馬注季氏為季桓子,劉氏《正義》等各注,據昭公二十五年左氏及《公羊傳》所記載,應當是季平子。又《漢書劉向傳》,謂季氏八佾舞於庭云云,卒逐昭公。是季氏即指平子。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季康子要討伐魯國的附庸國顓臾小國,當時已是「陪臣執國政」。《論語·季氏》中,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說:「天下有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作決定;天下無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作決定。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上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不會落在大夫手裡。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
孔子說:「魯國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三桓:即魯國的「三卿」:季孫氏,叔孫氏,孟孫(即仲孫)氏。孔子因此告訴冉有、子路,依據歷史規律和富貴不過五代的道理,三桓的子孫——就是季家三兄弟的問題,馬上要出來了,不必等到出兵去打別人,本身就要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