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臨近資金無利可圖局面
中國私營企業家喪失信心。(網路資料圖片)
【看中國2016年08月26日訊】《金融時報》週四(8月25日)分析報導認為,貨幣資金回報率極低和運動員體力衰竭完全不同,後者只需要好好休息就能恢復,而資金無利可圖「在新興經濟市場,讓央行和投資者棘手的是經濟對貨幣刺激措施沒有反應。現在關鍵的問題是,量化寬鬆政策失敗的跡象可能會如何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財富。」
最近幾週,創記錄的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債券。
分析稱,這一流向的原因主要是出於發達國家量化寬鬆政策的失敗,「美國、歐洲和日本央行都大量印鈔購買債券,而新興市場國家還沒有陷入無利可圖的困境,這些國家的利率還仍然保持正數。」
分析引述行業人士認為,大量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國家並不是尋求原材料或廉價勞動力,而是投資收益。
分析指出,中國的債務問題,雖然不是由於量化寬鬆政策,但卻是由於國有銀行直接向地方政府和公司借貸。「如此一來,回報率低的證據是顯而易見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借貸1美元,就能給經濟帶來1美元的GDP。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統計,現在的比例是6:1。」
該分析文章認為,中國的私營企業更展現了中國式後繼乏力。「雖然(中國)經濟據稱增長速度為6.7%,私營公司7月的投資增長卻放緩到2%。」
文章最後表示,局面已經使得某些資金經理人開始推進所謂「後中國世界」的投資策略,到那些與中國沒什麼關係的新興市場去尋找機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