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七夕」來了 我們在紀念誰?(圖)
農曆七月七日是華人節日「七夕節」,有穿針乞巧的風俗。(圖片來源:Pexels)
七夕節,原名為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乞巧,是華人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的夜晚,婦女會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二OO六年五月二十日,七夕節被中國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乞巧內涵
其實,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民間又稱她為「七姐」。
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各地方都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
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晒書晒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髮、結紮巧姑、拜「七娘媽」。後來這個「乞巧節」還被傳到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