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於1715年來到中國,先是在澳門學習了中文,後來又因為繪畫能力而被康熙召進宮。身為義大利人的他,因為歐洲繪法無法全然適用於大清宮廷,因此他開始學習中國的繪畫方式與美學觀。
大清宮廷畫的新風貌
別以為他只是學習使用中國的繪畫工具、技巧與美學意涵,別以為他只是單純的奉旨作畫而已。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在這五十一年內,郎世寧開拓了大清宮廷繪畫的嶄新風貌。郎世寧本就會運用歐洲的透視法技巧,而讓畫作變得立體感十足、光影層次鮮明,當他習得了中國繪畫後,技能更加豐富。中西合璧的繪畫又添加了中國獨特的水墨特色與美學象徵,因此雖為外來者,他卻引領著宮廷繪風。此外,郎世寧還開班授課,教導大家如何運用歐洲的透視法,還開班授課,讓中國宮廷畫師習得歐洲繪畫技巧,一同開創大清的繪畫風格,帶來更加立體與多元的樣貌。到中國才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異鄉人,居然成為了中國最出名的宮廷畫家,這可說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特例。
我們做什麼事情,多少都希望受到關注,只是選擇的方式不同,有時明顯,有時較隱匿。所以,這個在異國大放光彩的畫家,他的繪畫有何奇怪,我們當然得來瞭解一下囉!
此文以大家熟悉的《百駿圖》為例,跟大家討論一下畫中的特殊何在。當然,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可能對這幅畫已經很熟悉了,預先知道接下來要討論的是哪了。
郎世寧善畫馬
郎世寧擅長描繪人物肖像、靜物、花鳥、動物等,因此《孔雀開屏圖》、《乾隆皇帝大閱戎裝像》、《弘歷及后妃像》、《十駿犬》、《聚瑞圖》、《嵩獻英芝圖》、《平定西域戰圖》等一幅幅都是絕世佳作。然而,眾多評論家都認為他畫馬最專精,因此《百駿圖》、《八駿圖》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三位清帝中,就屬乾隆最喜愛在文物上蓋玉璽,因此乾隆珍愛的收藏品,樣樣都有他的蓋印。面對這樣一位能夠表現出中西合壁的畫作的宮廷畫家,乾隆更是毫不吝惜的表示了他對郎世寧的重視與讚嘆。乾隆甚至對郎世寧的畫法提出建議,認為不需要明暗過顯,以免臉面過黑。皇帝的意見,郎世寧當然是採納囉!
有一段時間,乾隆幾乎天天前去觀看郎世寧繪畫。此外,看著郎世寧描繪的馬匹,乾隆不禁將他比喻為「神筆」,表示他就像曹霸、韓干兩師徒,總能讓畫馬栩栩如生。
可是奇怪的是,能捕捉馬的雄壯威姿的郎世寧,居然在《百駿圖》的前、中段畫了三匹瘦馬。第一匹瘦馬的後面跟著一位馴馬者,第二批瘦馬則背對賞畫者,站在樹木下。第三匹瘦馬則站在樹旁,看著與牠有段距離的馬群。
論《百駿圖》的三匹瘦馬
有研究者表示,這些瘦馬不可能為皇帝所畫,因為並無皇帝表示喜愛瘦馬,況且根據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內,並沒有記載皇帝要求畫瘦馬的條件。再者,瘦馬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象徵著死亡。那麼,郎世寧為什麼刻意描摹那些連歐洲人都排斥的晦暗形象?研究者認為,形隻影單、步履蹣跚、缺乏安全感或溝通的瘦馬,可能反映了異於中國人的「郎世寧」在中國的生活經驗與感想。
再繼續探論,郎世寧傳教不順會是憂慮主因吧!而在耳目眾多又人際複雜的皇宮中,還得擔一份是否會遭人妒忌的擔憂吧!無法說出來的憂慮、躊躇、戰戰兢兢就在所難免了。況且在畫捲上呈現的駿馬較多,那三匹瘦馬就更顯得是郎世寧較為隱密的心聲了。再換個角度想,這些來中國傳教的異鄉人,都是「他者」,他們因為推行宗教不順、伴君如伴虎,郎世寧在藉畫筆描繪自己心境的同時,說不定那善於觀察人事物的畫家之眼,亦將其他傳教士的處境一同畫入。
還有研究者從中國觀念來看:馬象徵著人才,馬伕象徵官員,群馬則象徵人才濟濟的國家資源,國力強盛。整體來看畫內的敘事結構是:三匹瘦馬是主角,而離群的瘦馬在被馴化後,將會成為壯碩的駿馬。這代表人才在異族統治下,被招攬進朝廷的歷程。
如何?是不是覺得一個固定的畫面居然能推演出很多有趣的意義。
在「瘦馬為郎世寧」的解讀以外
其實,解讀名畫就如同在閱讀著名小說般,大家往往會將小說中的人物認定是作者自身的投射形象,甚至是各個角色都隱約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一個人其實會具備多重面貌,畢竟腦袋不會都是直線思考或單一的情緒、反應。想想,一個人一生中只有著一種感觸、一種認知、一種回應,那是多麼恐怖的事。好了,扯遠了。我只是想說,說不定那些象徵著被挖掘了的人材──壯碩的馬,亦代表著郎世寧自己某部分傲然:自己結合了中西技法,能引領著眾畫師,亦擔著被皇帝欽點繪圖的重責大任。
另外一提,郎世寧還在《郊原牧馬圖》、《八駿圖》、《雲錦呈才》等畫中描繪瘦馬,只不過咱們此文以《百駿圖》為例罷了。各位可再自行觀賞其他畫作,自行琢磨琢磨郎世寧的用意。
參考資料
1、聶崇正〈雍正十三年間的郎世寧〉(「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專題演講),2009。
2、曹天成〈瘦馬及其位置——關於郎世寧畫作中一種形象的研究〉《美術研究》第一期,2012。
3、〈以臺北故宮藏品簡述郎世寧繪畫藝術特色〉《收藏》
4、王莉〈解碼傳世名畫《百駿圖》〉
5、維基百科
6、中國大視界(youtube)
7、郎世寧與中國(youtube)
(待續)
相關文章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