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記「三防」 健康避暑(組圖)

夏天炎熱,陽氣旺盛,人體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而調節皮膚的毛孔開泄,使汗液排出來調節體溫。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說:「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明示夏天養生的基本三原則:盛夏防暑邪,長夏防濕邪,同時要保護人體陽氣,避免貪涼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夏天養生盛夏防暑邪。

一防暑邪

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易耗氣傷津。暑邪入侵,出汗太多致體液減少,出現心煩意亂、口乾唇燥、大便乾結、尿黃短赤等症狀。如未及時處理,開泄太過,傷津太多,元氣耗損過大,可能會身熱、噁心、嘔吐、煩躁、大汗(或無汗)、面色蒼白、突然暈倒,甚至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等,此為典型的中暑症狀。

中暑者應立即移到通風涼爽的地方,解開衣領、鬆脫衣物,設法降低體溫(例如:搧風、用水擦拭身體等),補充少許加鹽冷開水或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可予以穴位按壓。如短時間無法甦醒,須立即送醫,以免發生危險。

穴位按壓法:輕症可按壓曲池穴(曲肘,橫紋盡處)、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胸口不適者可按壓內關穴(仰掌,腕橫紋上三指,當兩肌腱之間);重症昏迷者,可用指甲刺激百會穴(頭巔頂部與兩耳尖聯機的中點)、人中穴(鼻唇溝上1/3處)、十宣穴(手指末端)、湧泉穴(在腳底中間凹陷,足掌的前1/3處)。

二防濕邪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傷陽氣,濕性黏滯,侵犯肌膚筋骨,常導致骨頭酸痛;內濕則常見香港腳、下肢潰瘍、婦女帶下、皮膚病變等。濕邪尤其好傷脾胃,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等症狀。

防濕的方法:保持環境通風,不可太潮濕,室內勿晒衣服;居住河畔或湖邊者,不宜長時間傍水納涼;淋雨後,立刻換穿干的衣服、吹乾頭髮;飲食清淡,少油膩,以溫食為主,少量多餐。


食暖的簡易方法為喝粥。

食暖的簡易方法為喝粥,早、晚餐時喝點粥能補身、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吃辣椒亦可促進排汗、助消化、增加食慾。

三防貪涼

夏天避熱趨涼是必然之事,但若太過貪涼,例如:涼水沖澡、吃冰過量、暢飲冰飲料、大吃冰西瓜,或久臥冷氣房、露天乘涼過夜……很容易感冒,出現口渴咽乾、鼻塞流涕、惡寒頭痛、四肢酸痛、發熱無汗、胸悶噁心、嘔吐腹瀉等種種症狀,或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病,重者患皮膚病、心血管疾病,尤以抵抗力弱的小孩、老年人更加明顯。

保護人體陽氣,不要過量食用冷飲、生冷瓜果、甜膩食物;乘涼時勿過久,忌席地而臥;不可露宿室外,尤其是體弱者。

預防冷氣危害的方法:室內外溫差勿超過5℃,室內冷氣溫度不低於25℃;開冷氣的房間要經常通風,不要長期關閉;入睡後最好關上冷氣,如開著冷氣入睡,要注意腹部保暖;在室內感覺涼意時,站起來活動四肢和軀體,加速血液循環;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慢性病患,尤其是老年人和關節痛患者,不要長期待在冷氣房中。

本文留言

作者郭力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