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臺灣人為什麼把「和」念成「汗」?原因竟是……(圖)

 2016-06-02 03: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一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網友表示:在他們老家,「和」字都是發「汗」的音。(圖片取自travel.sina)

很多大陸人聽到臺灣人把「A和B」念成「A汗B」時,都覺得有點怪,以為是臺灣方言,其實這是道地的老北京話。

有大陸網友研究發現,民國時期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在《語言問題》一書中,專門講過「和」字的讀音,那時候在北京話裡,「和」並不是發「何」的音,而是讀成「hàn」(音同「汗」),或者「hài」(音同「害」)。此外,在1999年出版的彌松頤著《京味兒夜話》一書中,作者彌松頤先生也說,北京話的「和」念成「汗」和「害」,1996年徐世榮先生的《北京土語辭典》,也收錄了「和」字的「汗」這一讀音。

那麼這個北京發音為什麼跑到臺灣了呢?這就要從中華民國說起了。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二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中華民國國音字典》,北京語音佔有重要地位。

1945年10月臺灣光復,為了消除日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國民政府大力推行「說國語運動」。1946年4月2日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並開設了「國語廣播教學」,每天清晨在臺灣廣播電臺播音,為臺灣各地的國民學校教師及國語推行員作發音示範。主講人齊鐵恨先生是位「老北京」,他按照當時的北京話,把「和」讀成「汗」,所以從此以後。臺灣人就都把「和」念成「汗」了。

而大陸在49年以後更動了一些字詞的發音,把「和」字「汗」的讀音去掉,定位「何」的讀音。漸漸北京人說「汗」的也越來越少,不過在大陸一些偏遠地方仍有保留。大陸一位網友說,在他的老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一個小縣城,「和」字都是發「汗」的音。當他第一次聽到臺灣人也這麼說時,覺得很奇怪,兩個地方一南一北隔的這麼遠,怎麼會都是用這個不常見的發音呢?原來是國民黨帶過去的啊。

責任編輯: 立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