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下海將導致新一輪官商勾結。(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5月31日訊】香港《東網》刊發王思想的評論稱,中國經濟最惡劣的現象是官商勾結,再讓官員下海,無異於讓虎入羊群。市場競爭的不公平現象將會加劇,民營企業的困境將會愈加嚴重。
號召大學生創業,起因是就業困難。為了減少就業壓力,就號召大學生創業,怎麼看都是太隨意了。大學生一沒有資金,二沒有經驗,讓他們創業,成功的機率有多大?10個創業者至少有9個失敗,有幾個大學生能承受得了創業的失敗?如果政府拿納稅人的錢去支持大學生創業,基本上是打水漂,納稅人同意嗎?
與大學生創業相反,官員下海,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官員有資金、有閱歷、有經驗、有關係,下海的成功率相當高。
那為什麼還要反對呢?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反對;官員下海成功率高,也反對;這兩者是否矛盾?
一點不矛盾。反對大學生創業,是為大學生負責;反對官員下海,則是為大家負責。
官員下海,並非新鮮事物。30年前曾有過一波。當時改革開放成效顯著,做官的吸引力下降,許多官員下海經商,其中出現了不少商業巨頭。今日的中國首富王健林,就是當年的官員。
隨後,朱鎔基時期實行分稅制改革,導致稅收收入大幅度上升,中央財政空前富裕;地方財政雖然未從分稅制中得到太多好處,但是,仰仗著土地公有制,在房地產行業的爆髮式增長中,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招拍挂以及高額的房地產稅,迅速收穫了巨額金錢。這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全都是富得流油,官員們跟著享受了巨額經濟利益。公務員成了炙手可熱的職位。
現在,房地產行業瘋狂吸血導致其他行業奄奄一息,而房地產也進入過剩階段。眼看著兩級政府的「錢景」堪憂,再加上習近平政府的強力反腐,公務員職位的含金量暴跌。離職現象漸漸成型。
可以說,兩次公務員下海,都是在公務員職位含金量下跌的時候出現的。
郭學明文章認為:機構多冗員多對四個方面有害。對政府有害,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財政支出,削弱了政府權威;對企業有害,婆婆多了,扯皮多了,花費多了,麻煩多了;對納稅人有害,增加了納稅負擔,擠佔了公共財政支出;對公務員和官員也有害,上升空間太擁擠,大多數人很難獲得與其能力相稱的成就與地位----這些描述都沒有錯誤,我都贊成;但是,由此得出應該鼓勵官員下海,我是不贊成的。
官員下海,唯一的好處,是節省了納稅人要給其付出的工資、福利、日常辦公費用。這些遠遠抵消不了官員下海的害處。
官員下海,毫無疑問會導致官商勾結。30年前,學生上街,喊出的口號是「反對官倒」,其實,與現在相比,30年前的官倒真不算個事兒,也就是倒騰幾臺彩電、幾輛汽車、幾頓鋼筋。現在的官商勾結,則完全是大手筆:圈一塊地,讓警察或城管去強拆,一倒手,幾個億進賬;買大量原始股,上市後翻10倍100倍....
中國經濟最惡劣的現象是官商勾結;官商勾結的原因是政府權力太大。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官員下海,無異於讓虎入羊群。市場競爭的不公平現象將會加劇,民營企業的困境將會愈加嚴重。
郭學明曾寫過一篇美國市長收入太低、必須依靠開加油站養活自己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中國,情況完全不同。
在美國這樣機制非常完善的國家,為了限制政府官員與企業勾結,尚且有「玻璃轉門」制度。對此不做贅述,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查。在中國,面對官員下海,應該有更加嚴格的玻璃門制度,甚至是水泥門、鋼筋門。
我總體的意見是:對於官員下海,不禁止,但要限制。尤其要有針對性限制------在下海後的幾年時間裏,藥監局的官員不得進入醫療系統的企業,發改委官員不得進入實行審批制的企業,證監會的官員終身不得擔任上市公司高管,公檢法人員不得擔任律師....
郭學明建議:對主動下海者應給一段過渡期,如1年或2年照發工資,讓他們有時間做出選擇;對創業者還應當免幾年稅----對此我是同意的。但角度不同。郭學明認為那是「照顧」下海官員,而我認為應該「限制」下海官員,留出一段時間,要求公務員必須待在家裡,不得去企業謀職,也不得私下做顧問。期間工資照發。
也就是說,寧願用納稅人的錢養他們幾年,也不能讓他們去加大不公平競爭。
為了維護規則的公平,下海官員必須付出時間代價,納稅人也只能承擔一些經濟成本。
責任編輯: 司徒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