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一夜飛來的庵山,山上都是沙子。(網路圖片)
在族譜中,千位謝氏先人卒於何時沒有記載。(網路圖片)
100多年前,在現在的晉江深滬鎮坑邊村畬下自然村居住著1000多名謝姓村民及少數張姓和黃姓村民。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卻在清道光年間至光緒年間的某一個晚上集體神秘失蹤,整個村莊也隨之消失了……
深滬畬下自然村村民謝天配稱,在謝氏族上,這1000多名謝姓先祖,只有生辰,而他們的死亡日期卻留下了空白。根據祖輩傳下的說法,他們是連同整個村莊被沙暴掩埋的
謝氏村民如今僅一戶
南宋末年,畬下自然村開基祖謝開畬從英林謝厝街遷往畬下村,畬下村的村名就是由謝開畬名字的閩南語發音而來。明末清初,張、黃兩姓遷入,但人丁比較稀少。
「當時村裡有一條街道,光賣豬肉攤位就有13家,還有布行及燒白灰的廠子,清末這在當地算是個大村落了。」謝天配告訴記者。
而如今,畬下自然村總人口不過 200多人,村民全部姓張,已經沒有了黃姓,姓謝的只有謝天配一家,還是20多年前從龍湖衙口遷過來的。
傳說一夜飛來三山丘
在謝天配的屋後,就是一座名為畬下山的山丘,記者發現,山上竟然看不到泥土,全是沙子,一鋤頭挖下去,就可以挖個大坑。山丘高十幾米,方圓有數里,栽滿防護林。「這裡的沙子和海裡的沙子一樣,就是從深滬灣裡刮過來的。」謝天配向記者講述了一段他們代代相傳的傳說。
「有一天晚上,沙暴從深滬灣刮來,將畬下村整個村莊和1000多名村民覆蓋在了沙下。該村一夜之間多了三座大山丘。」謝天配告訴記者,這三座山分別是畬下山、庵山和東後山。其中畬下山與庵山距離0.75公里,畬下山與東後山距離1公里多。
沙暴摧毀了家園?
「清道光1844年英林謝厝街謝氏修譜的時候,畬下村去了很多人,族譜上顯示有1000多人,可是到了清光緒1894年再次修譜時,畬下村姓謝的居然沒有一個人了。」謝天配介紹說,在謝氏族譜上這1000多名畬下村先祖,只有生於何時的記載,「而卒於何時,卻沒有記載,出現了空白。」
誰也不知道災難發生在這半個世紀的哪一天,有人估計是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因為這個時間段的沙暴災害非常頻繁,謝氏族譜和有關文獻對這次的災難也沒有任何的記載。
現在畬下自然村除了謝天配,幾乎再沒有人知道100多年前導致1000多人神秘消失的災難了。「1981年我從衙口搬過來的時候,村裡的老人對那場災難的說法和我祖輩說的一模一樣,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據老人說,我的曾祖父和他的母親成了災難中少數的倖存者之一。」謝天配說,災難過後,看到不復存在的家園,高祖母帶著兒子去龍湖衙口投奔娘家。其餘少數倖存的謝姓村民只好背井離鄉,投親靠友。除張姓村民所住的房屋地勢比較高,倖免於難外,謝、黃兩姓村民均遭受滅頂之災。
建房時曾挖到牆基
在謝天配屋後的畬下山丘,考古人士發現了宋代、明清時期的磚塊,還有清代青花瓷片和地上隨處可見的貝殼。「我在蓋新房打地基時,從幾米的地下挖出了幾個完整的清代青花瓷盤和酒杯,還有人挖到牆基和柱礎呢。」村民張吳謝這樣告訴記者。
「這種厚的是地磚,薄是屋頂的瓦片,都是明清時代的。而那些貝殼是燒石灰的原材料,這些充分說明以前這裡曾經居住過很多人,而且比較繁華。」劉志成判斷。
坑邊村的庵山有20多米高,山坡上裸露的全是金黃色的沙礫。據說原來的面積非常大,後來因當地經濟建設需要,大部分被大型機械推成了平地。
沙暴掩埋可能性大
考古、文史界人士對於千人因沙暴一夜消失說法的真實性看法不一。專家認為,沙暴掩蓋整個村莊的自然災害在近代歷史上並不鮮見,畬下村的上千人謝氏村民神秘消失的傳說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觀點一:遇難村民屍體引起清末瘟疫劉志成告訴記者,民間傳說大多基於一定的事實基礎,據謝氏族譜記載,這裡曾經居住著大量的謝氏族人。清末當地曾發生瘟疫,可能就是由於死於沙暴的村民屍體腐敗導致的。龔書群也認同劉志成的說法,他認為倖存的謝氏村民可能為了逃避瘟疫而集體外遷。
觀點二:村民消失是因清廷遷界晉江市博物館考古人員粘良圖認為,畬下村距海邊不足15公里,而在清廷曾下令要求距海邊15公里內不能住人。這裡曾發生過強制遷移,可能造成謝姓族人大量離開。
到底畬下村的1000多名村民是遷移了還是被沙暴掩埋了?
深滬灣曾沙暴頻繁
在近代,畬下村乃至整個深滬灣沙暴災害頻繁,這種災害直到上世紀60年代沿海大量種植防護林才被控制。
83歲的金井鎮謝必明老先生曾經在深滬親歷了沙暴。「有一天,沙暴襲來,持續了一個小時,有的民房前的沙子都堆到屋檐的位置」。
在《深滬鎮志》看到了清末自然災難的記載,1897年農曆八月初二,大颶風,40多艘漁船沉沒,300多人喪生。沙崗寮的民房被風沙掩埋了一大片。鎮志還記載了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霍亂、瘟疫,而畬下村失蹤的上千人卻沒有記錄。
責任編輯: 葉語桓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