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和公民社會
【看中國2016年03月30日訊】今年兩會的主題是「十三五」。「十三五」是好的,因為它毫不含糊地昭告世人,中國要告別老路,走上新路。
過去,中國的市場和戰場一樣,由黨和政府領導,領導的意志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十三五」將告別老路,走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的普世大道。
過去多個五年計畫,使中國崛起為煤炭巨人,鋼鐵巨人,水泥巨人,建築巨人。「十三五」決定「去產能」。經濟的結構、規模和速度,將主要依靠國內平民的消費來拉動。這也是普世公認的正道。
過去,在「發展是硬道理」的鞭策下,硬梆梆的GDP壓倒了聽任宰割的大自然。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地污染。森林萎縮,草原萎縮,耕地萎縮。人的生存環境全面惡化。「十三五」將與此訣別,走上理性的、可持續的綠色之路。
過去,有武裝鎮壓撐腰,有「先富起來」鼓勁,有權有勢的人以瘋狂的速度,在全國築起了貧富懸殊的高牆。中國社會因此瀕於斷裂。「十三五」將改弦更轍,使中國成為全覆蓋的沒有死角的無貧國。
我因此希望「十三五」的基本內容能夠完滿實現。我不願意看到這些信誓旦旦的曉諭淪為欺人之談。
怕不怕「境外敵對勢力唱衰中國」?那是無稽之談。偌大的中國經濟體,已經融入地球村,和其他經濟體血脈相通。中國經濟如不轉型,固然是全球的隱患;中國經濟如果崩盤,也將使全球蒙受災難。金融巨擘學界名流之所以時不時發出防止「硬著陸」的警告,不是企圖「唱衰中國」,而是根據經驗和預測,表達了恨鐵不成鋼的殷憂。中國和世界上其他經濟體是互相依存的命運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誰願意唱衰中國?誰能夠唱衰中國?其中的道理,小孩子不懂,政治家應該懂。
對「十三五」有各種不同意見,很正常。老路走慣了,對新路不適應,很正常。有妄議,有牢騷,也是正常的。從統制經濟到市場經濟是個大變動,有選擇,有競爭,有淘汰,利害得失的不斷變動是必然的,它會不斷出現,需要不斷尋找新的平衡點。這是市場常態。市場是和平的領域。買賣是自願的行為。強買強賣,僅見於兵荒馬亂的衰世。市場制度下生成的矛盾,靠槍炮靠強迫都很難解決問題,必須靠有關各方自主談判協商,靠討價還價,靠釋放善意,靠相互間的讓步、容忍和妥協,不斷探索新的平衡點,達成協議,簽訂合同。談判才是市場行為;亮劍、壓制和圍剿,不是市場行為。正如實驗、質疑和論辯是學術行為一樣,達成市場交易最常見最普遍的行為,非談判莫屬。持各種意見的公民,都不是敵人,都是社會的主人,我以為。
也許我錯了。但客觀上存在著一系列無法迴避的必須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比方說:
-誰是「十三五」的主體?
-對「十三五」有不同意見的公民,還算不算「十三五」的主體?
-破產的或盈利的企業家,失業的或在職的職工,報導他們的處境和訴求的記者,受他們委託的律師,以天下為己任的公共知識份子,到底算不算這個共和國的公民?他們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遊行示威自由,憲法和政府到底肯不肯出力保護?
-如果不實施憲政,請問還有什麼東西,是能夠保證「十三五」正常有序運轉的最高共同規則?
-如果拒絕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舉行協商對話,請問何以妥善擺平社會各不同群體之間經常產生的不同要求?
-除開建立在普世公認的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的公民社會,請問,還有什麼可以和市場經濟水乳交融的社會形式?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有正確的不吞吞吐吐的答案。如早有定論,請公布周知。如尚無答案,請研討。
我有兩種相反的感覺。如果今後五年能夠一步步趨近公民社會,那麼,實現「十三五」基本內容就有很大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感覺,一個夢。
另一種感覺是,如果打著「十三五」的旗號卻和公民社會背道而馳,雖然不難贏得面子,勢必徹底丟光裡子。統計捷報照例會及時傳遍天下:2020的GDP,鐵定無疑一定是2010的翻兩番。至於作為裡子的全部基本內容嘛,長官意志大概依然如故,經濟結構難免畸變加劇,生態惡化於是無法收拾,佔居民25%的窮人只得到1%財富的社會危機勢必變本加厲。那就會是另一種感覺另一個夢了。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