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鄭國渠的故事(圖)

 2016-03-29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戰國形勢圖。(網路圖片)

戰國後期,秦國逐漸強大,要出兵討伐東方各國,韓國首當其衝,岌岌可危。想到秦國大兵壓境,吞併韓國的情景,韓王不免憂心忡忡。一天,韓王又召集群臣商議退敵之策,一位大臣獻計說,秦王好大喜功,經常興建各種大工程,我們可以藉此拖垮秦國,使其不能東進伐韓。韓王聽後,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去實施這個「疲秦之計」。後來水工鄭國被舉薦承擔這一艱鉅而又十分危險的任務,受命赴秦。

鄭國到秦國面見秦王之後,陳述了修渠灌溉的好處,極力勸說秦王開渠引涇水落石出灌溉關中平原北部的農田。秦王採納了鄭國的建議,委託鄭國負責在關中修建一條大渠。

鄭國根據關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點,經過精心測量,決定從中山(今陝西涇陽西北)以西谷口的地方開渠,直至洛河,渠長30餘里。

工程進行當中,韓國的疲秦之計被發覺,秦王要殺掉鄭國。鄭國平靜地說:「不錯,開始我確實是作為間諜建議修渠的。我作為韓臣民,為自己的國君效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殺身成仁,也是為了國土社稷。不過當初那疲秦之計,只不過是韓王的一廂情願罷了。陛下和眾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盡了秦國之力,暫且無力伐韓,對韓國來說,只是苟安數歲罷了,可是渠修成之後,可為秦國造福萬代。在鄭國看來,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鄭國並非不知道,天長日久,疲秦之計必然暴露,那將有粉身碎骨的危險。鄭國之所以披星戴月,為修大渠嘔心瀝血,正是不忍拋棄我所認定的這項崇高事業。若不為此,渠開工之後,恐怕陛下出10萬賞錢,也無從找到鄭國的下落了。」

秦王被鄭國的話打動了,讓他繼續主持修渠。經過幾個寒冬酷暑,經過成千上萬民眾的艱苦努力和辛勤勞動,大渠終於修成了。渠成之後,引來含有泥沙的涇水灌溉關中北部的鹽鹼地四萬多頃,每畝可以收穫糧食六石四鬥。於是關中成為肥沃的田野,再也沒有荒年。秦國因此富強起來,吞併了各個諸侯國,統一了天下。關中地區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鄭國的業績,就把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

這項原本為了消耗秦國國力的渠道工程,反而大大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加速了秦統一天下的進程。這條從涇水到洛水的灌溉工程,在設計和建造上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河流和地勢特點。有不少獨創之處。第一,在渠系佈置上,干渠設在渭北平原二級階地的最高線上,從而使整個灌區都處於干渠控制之下,既能灌及全區,又形成全面的自流灌溉。這在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條件之下,是件很了不起的事。第二,渠首位置選擇在涇水流出群山進入渭北平原的峽口下游,這裡河身較窄,引流無須筑過長的堤壩。另外這裡河床比較平坦,涇水流速減緩,部分粗沙因此沉積,可減少渠道淤積。第三,在引水渠南面修退水渠,可以把水渠裡過剩的水泄到涇河中去。川澤結合,利用涇陽西北的焦獲澤,蓄泄多餘渠水。第四,採用「橫絕」技術,把沿渠小河截斷,將其來水導入干渠之中。「橫絕」帶來的好處一方面是把「橫絕」了的小河下游騰出來的土地(原小河河床)變成了可以耕種的良田。另一方面小河水注入鄭國渠,增加了灌溉水源。

鄭國渠修成後,曾長期發揮灌溉效益,促進了關中的經濟發展。司馬遷把鄭國渠興建的事跡記載在《史記》中,並將鄭國渠與秦國兼併諸侯相聯繫,足見其對該水利工程評價之高。

責任編輯: 潤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