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狹路相逢勇者勝:國稅局長趙奢一戰成名

 2011-06-24 12: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就在藺相如取得討齊遠征勝利之後的第二年,秦國出兵討伐韓國,當時的秦軍已經到達了韓國一個名叫閼與的地方。軍情緊急,而韓國此時無力與秦國抗衡,只好向友好鄰邦趙國派出使者請求援助。趙惠文王認為如果任憑秦國在自己的西邊蠶食韓國,將會嚴重影響到趙國的利益和安全,於是他決定派兵出征,援助韓國。
 
趙惠文王首先想到了廉頗,可是當他向廉頗徵求意見的時候,這位成名已久的趙國柱石名將卻堅決反對趙國派兵救援。廉頗的理由很簡單,「道遠險狹,難救。」在地圖上看通往閼與的地形狹長,兩邊都是山脈,這種地勢利於守而不利於攻。趙國派兵救援就必須通過這個狹長的山谷地帶,如果秦軍在這個地方設伏,那麼趙軍很可能還沒有趕到目的地就要遭到全軍覆沒的厄運。當然趙軍順利通過這個死亡通道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但是必須要在秦軍之前搶先佔領有利地勢,控製出兵的要道,然而此刻秦軍已經先發制人派兵,趙軍要獲得戰場的主動權似乎已經不可能實現了。從地勢和時間上分析,這樣的遠征顯然要犯兵家大忌。

從軍事技術上講,廉頗的理由很充分,但是從政治需要上講,趙惠文王不能坐視秦國侵略自己的同盟國魏國而不顧,這就是當老闆的境界和苦衷。

於是趙惠文王只能另外選將,根據《史記·廉頗列傳》記載,趙惠文王在被廉頗否定以後就向樂乘請教,希望樂乘能挺身而出領兵救援韓國。這裡又引出了《史記》中的又一個疑案。根據前面我們講的樂毅的故事,樂乘是樂毅的後代,他是在秦趙長平大戰之後跟隨燕國相國栗腹討伐趙國,隨後失敗就歸順了趙國。根據《史記·樂毅列傳》的記載,白起率領秦軍在長平大破趙軍並活埋了四十萬趙國俘虜之後,燕國的相國栗腹極力鼓動燕武成王派兵討伐趙國,企圖趁機佔便宜,沒想到後來燕國遠征軍被廉頗領導的趙軍打得大敗。栗腹和樂乘都當了俘虜,栗腹被殺,而樂乘就歸順了趙國,後來還被趙國封為武襄君。如果《史記·樂毅列傳》的記載沒有錯誤,那麼樂乘歸順趙國應該發生在秦趙長平大戰之後,而那時候趙惠文王已經死去了七年,當時趙國主政的國王是趙孝成王。所以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關於樂乘在趙國的出場時間,《史記·樂毅列傳》和《史記·廉頗列傳》的相關記載產生了明顯的自相矛盾。應該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記載出現了謬誤,在這裡樂乘應該是樂毅,因為樂毅在燕惠王罷免其兵權以後就投奔了趙惠文王,並被封為望諸君。從時間和當事人來看,樂毅最符合條件;而從資歷和名氣來看,也只有樂毅能與廉頗相提並論,所以趙惠文王選將把樂毅作為僅次於廉頗的第二候選人也最合理。至於司馬遷為什麼會犯這樣一個低級錯誤,很可能類似於現在我們有時候會把兩個相近的名字叫錯一樣,心裏想的是A說出來卻是B,並不是足球解說員的專利,歷史學家也是人,也可能犯張冠李戴的錯誤。而後來司馬遷的這部皇皇巨著逐漸流傳開來,最終被奉為史學經典,奠定了其在中國史學界的崇高地位。作為普通讀者甚至歷史學者們大多不願意或者懶得去懷疑一部經典名著的正確性,所以這個錯誤也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當然這只是扶欄客的一家之言,如果有高人能提出更合理的解釋,可以一起探討,以饗讀者讀史之趣。

趙惠文王向樂毅請教他對出兵援救韓國的意見,其實也就是希望樂毅能夠接下廉頗不願意接受的任務。不過趙惠文王再次失望了,這位當年五國討齊聯盟的總司令對這件事的看法跟廉頗如出一轍。身為久經陣戰的兵家名將,廉頗和樂毅都不會打一場沒有把握的仗,而救援韓國的軍事行動被兩位戰國時期排名TOP10的名將否定之後似乎也失去了可操作性。

然而,被名將否定的計畫對非名將來說也許就是一個機會,就這樣,一位在當時戰國軍界的非著名將軍趙奢應運而生。當時趙奢的職務是趙國稅務局局長,跟帶兵打仗本來扯不上半點關係。看到名將廉頗和樂毅都表現出理智的畏難情緒,趙惠文王很失望,他急需一位有種的將軍站出來創造奇蹟,於是就找到一貫迎著困難上的趙奢談話了。趙奢果然有種,他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從此「狹路相逢勇者勝」就變成了一句成語,不過當時趙奢形容的不是兩個劍客,而是兩隻老鼠在地洞裡遭遇的情景。趙奢決定做一隻勇敢的老鼠挺身而出,趙惠文王非常高興,馬上任命這位在稅務系統任職多年的人為將軍,領兵出征,救援韓國。

趙奢是在趙國稅務系統裡一步一步憑著工作業績成長起來的,不僅工作能力強,精通政策和業務,而且原則性很強,或者說很有種。事實上當時在趙國稅務系統工作能力強、精通業務和政策的人多如牛毛,趙奢之所以能夠上位趙國稅務局局長,主要靠的就是他身上那股認死理的偏執精神,這種精神說通俗一點就是有種,如果用政治語言來表述就是原則性強。當趙奢還只是趙國稅務局的一個中層幹部的時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收繳農業稅。有一次,趙奢收稅的時候遇上了抗稅大戶,這個抗稅大戶就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平原君趙勝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的兩朝三次出任趙國相國、三次被罷免、三次恢復職務,使得這位貴族成為一位神話般的政壇人物。平原君帶頭不交稅,其他的人自然也能賴就賴、能拖就拖,趙奢的工作就陷入了被動。普通稅務人員遇到這種事,只能以不作為來處理。如果趙國是一個股份公司,那麼在廣大趙國人的眼裡,平原君趙勝就是能左右董事會決策的大股東之一,這樣一個人搞點特殊,不交稅似乎也可以理解,然而原則性很強的趙奢卻不這樣認為。趙奢認為自己必須對趙國負責任,而他並不認為自己對趙國負的責任比相國平原君趙勝的責任輕。趙奢決定以果斷的行動來嚴肅稅務紀律,於是他做主把平原君家負責交田租的九個相關責任人抓起來,然後下令砍了頭。趙奢這下子捅了馬蜂窩,平原君沒想到他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盛怒之下他動了殺機。趙奢在稅務局的同事們都覺得小趙這次完了,平原君不輕易動怒,趙奢惹怒了平原君必死無疑。在自己腦袋即將搬家的生死關頭,趙奢沒有驚惶失措、坐以待斃,他主動找到了平原君匯報工作。他說:「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身為在趙國享受崇高地位和待遇的平原君趙勝本來應該帶頭做一個模範納稅大戶,可是他卻偏偏要搞特殊,帶頭違法亂紀,當了抗稅大戶。趙奢說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到了位高權重的平原君這裡就拐了個彎去符合趙國的國情。在趙奢之前,從來沒有人跟平原君說過他應該帶頭守法納稅的道理,天長日久不正常變成了正常,而這種不正常的正常就變成了趙國的國情,只是這種國情環境下的趙國怎麼可能真正富強起來,最終身為趙國相國的平原君趙勝又怎麼能夠對得起趙國給予他的崇高地位呢?

本來想要殺人復仇的平原君趙勝被趙奢一記當頭棒喝清醒了過來,趙奢的解釋不僅很邏輯而且很高度,他沒想到一個稅務官員居然具有這樣的覺悟和理論水平,更沒想到一個位卑言輕的官員居然有這樣的膽色,敢於面對面地痛批趙國相國的錯誤。於是一向以愛才惜才著稱於世的平原君趙勝不僅改變了殺人的動機,而且還積極地向趙惠文王推薦了趙奢,敢於得罪平原君的人本來就鳳毛麟角,得罪平原君以後還能憑一番慷慨陳詞讓平原君心悅誠服的人簡直就是奇蹟。趙惠文王也被趙奢的膽色和原則打動了,就這樣趙奢被任命為趙國稅務局局長,全面主持趙國的國家稅收工作,在趙奢的努力下,趙國很快就「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趙奢上位當稅務局局長的過程很快被傳為佳話,只是隔行如隔山,這位有原則的稅務幹部可能完成一件連廉頗和樂毅都不敢接手的軍事任務嗎?趙奢最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拚命。

趙奢率領大軍出征,離開邯鄲三十里的時候,趙奢下令「有以軍事諫者死」。趙奢不僅有種,而且也不缺頭腦,他當然知道廉頗和樂毅都不敢接手的工作一定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他決定讓那些動搖軍心的人統統閉嘴。

當時的秦國大軍來到了武安的西面,為了威懾趙軍,開始操練軍隊。秦國大軍戰鼓擂起,喊殺聲震天,根據《史記·廉頗列傳附趙奢傳》的記載,秦國大軍當時的這次軍事示威產生了相當於三級地震的衝擊波,當時武安城裡房屋上面覆蓋的瓦片都被震得發出了「嘩啦啦」的響聲。武安危急的軍情很快報到了趙奢軍中,趙奢帳下的一名將官情急之下忘記了趙奢立的規矩,他站出來請求趙奢盡快趕到武安救援。這位將官的建議當然也是「以軍事諫」,所以這位不開眼的將官就被趙奢下令拖出去砍了腦袋。站在趙奢帳下的眾將領倒吸了一口涼氣,從此以後沒人再敢跟趙奢廢話了。殺了倒霉的將官,趙奢下令原地紮營,然後組織全軍士兵挖戰壕、筑工事,一副就地抵抗秦軍的架勢。就這樣趙奢原地不動地守了二十八天,絲毫沒有要開赴前線的意思,只是軍營周圍的工事已經修得頗具規模。這時秦國大軍派出的偵察員來到了趙奢軍前,趙奢不僅把這位姦細放進了大營,而且還好吃好喝好招待了一番,然後就打發姦細回去報信去了。秦國偵察員回到了自己的軍中,馬上向領兵的將軍匯報了自己在趙奢軍中的所見所聞,秦國將軍聽到匯報以後大喜,「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人們都願意相信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對自己不利的跡象,秦國將軍也不例外。這次秦國將軍只看到了趙奢在距離邯鄲三十里的地方構筑工事堅守的現象,為了自己的勝利,他很自然地把趙奢的行為理解成了不思進取,甚至是畏懼不前。而那位偵察員輕易獲得的情報當中表現出來的諸多疑點就被這位將軍很輕易地忽略了。

就在秦國將軍得意洋洋地鄙視著趙奢的時候,趙奢其實已經在路上了。趙奢大軍幾乎是緊跟著秦國偵察員出發的,經過兩天一夜的急行軍,趙奢大軍突破了狹長危險的地帶,突然出現在秦國大軍的面前。一場秦國將軍始料不及的遭遇戰一觸即發,兩軍陣前連飛鳥都不見了蹤跡,空氣緊張得像是瞬間遭到了急速降溫而被凍結。

這時趙奢帳外出現了一個名叫許歷的小兵,這個不怕死的小兵不顧一個月前倒霉將官的前車之鑒,居然要求向將軍趙奢提合理化建議。出人意料的是,趙奢並沒有翻臉殺人,而是把小兵請進了自己的大帳。小兵許歷面對將軍趙奢毫不緊張,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加強防守的建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大軍的出現雖然出乎秦國將軍的意料,不過秦軍以逸待勞,氣勢正盛,而趙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如果趙奢不集中兵力嚴陣以待必然會遭到失敗。一個月前飛揚跋扈、草菅人命的趙奢此時突然變得很謙虛、很溫和,他非常誠懇地接受了小兵許歷的建議,說「請受令!」小兵許歷卻很自覺地表態「請就鈇質之誅」,既然將軍趙奢曾經立過規矩,那麼破壞規矩的小兵許歷此刻頭上就懸著一把屠刀。然而規矩從來都是人定的,在此刻的趙軍,趙奢就是最高立法者和裁決者,他說「胥後令邯鄲。」趙奢的說法很含糊,他既沒有鼓勵小兵許歷的越級提議,也沒有要懲罰他的意思,而是說等回到邯鄲再說。聰明的許歷當時心裏卻一陣狂喜,在走到趙奢帳前冒死提議之前,他在心裏已經經過了周密的盤算,他認為有膽色的將軍趙奢一定喜歡有膽色的手下,而自己身為小兵如果不利用這種機會冒死出頭,恐怕永遠都不會得到提拔的機會。當然小兵許歷能被司馬遷載入《史記》,絕不僅僅是有膽色,他向趙奢提出的第二個建議,顯示了這位小兵的確具備了擔任參謀長的素質和潛質。小兵許歷說:「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兵法上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當時趙秦兩軍遭遇,北山是第一制高點,誰佔據了這裡,誰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小兵許歷提出的建議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基礎的軍事常識,然而在兩千多年前,能在遭遇強敵的第一時間做出這樣迅速的判斷,仍然征服了將軍趙奢。學習能力過人的趙奢當下就肯定小兵許歷的建議是正確的,於是馬上派出了一萬多精兵迅速搶佔北山制高點。果然,就在趙國軍隊爬上北山之後不久,秦國大軍也派出了敢死隊來搶奪北山陣地,北山的爭奪異常慘烈。

鮮血像瀑布一樣隨著山勢流淌了下來,山坡上、山腳下到處都是秦軍士兵被利箭射穿、被山石砸死的屍體。圍繞著北山,秦趙兩軍展開了慘烈的激戰,最後趙軍還是由於死守住了制高點而大敗秦軍。秦軍丟下漫山遍野的屍體撤退了,閼與重新回到了韓國的版圖,趙奢完成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率領遠征軍回國了。趙奢一戰成名,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而小兵許歷也被封為國尉,不僅得到了提拔,而且提拔的幅度還很大。從此以後,趙奢也進入了趙國的核心領導層,與廉頗、藺相如比肩而立,並存於朝堂之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