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這就是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也叫「養軍千日, 用在一朝」。無獨有偶,《史記》四公子本傳記載了三千客的典故名。戰國齊孟嘗君、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四公子皆喜養士,門下皆號稱有食客三千人。後遂以「三千客」等形容門客眾多。毛遂自薦者有之,雞鳴狗盜者亦有之,「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
楊時齋用人之道
清朝軍事家楊時齋,很善於用人之「短」。楊時齋認為:「軍營中無人不可用:既如聾者,宜給左右使喚;啞者,令其傳遞密信;跛者,令其守放炮坐;瞽者,讓其伏地遠聽。」楊時齋深知,聾者因耳塞少聽可免泄軍情;啞者守口如瓶可免添詞造語;跛者艱於行走而善坐;瞽者目弱而耳聰。的確,楊時齋明白「長」兮「短」所倚,「短」兮「長」所伏這個道理,用人用出了名堂,人人派上了用場。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著《帝範》卷二,審官第四:「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拱桷。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猶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明主收服降將
武則天時,契丹將領李楷固、駱務整,屢敗唐兵。後二人來降,有人鑒於他倆過往給唐朝造成的傷害,奏請武則天將二人斬首。狄仁傑進諫說:「楷固等能盡力所事,必能盡力於我,若撫之以德,皆為我用矣。」武則天採納了狄仁傑的意見,安撫並大膽使用二人,後「二人皆成唐之良將」。
五代末,北宋大將曹彬滅南唐,南唐後主李煜降。第二年開春,李煜及其弟子、官屬共四十五人被押解去北宋都城開封。當趙匡胤看到修文館學士徐鉉後憤怒地說:「你為何不早勸李煜投降?」徐鉉答:「臣為江南大臣,國亡,罪固當死,不當問其他。」趙匡胤聽此語,立時改變了態度:「忠臣也,事我當如李氏。」遂請徐鉉坐下,好言撫慰。
古人用人三境界
曾子說:「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師者王」就是主公非常謙虛,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成大功。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並尊之為國師,其後文王逝世,武王繼位,又用姜太公並尊為尚父;湯用伊尹,齊桓公用管仲且尊之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師。
「用友者霸」就是主公對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例如劉邦用蕭何、韓信、張良;苻堅用王猛;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則是指專用言聽計從、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這是古人用人的三種境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用人大原則,也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屢建戰功。魯肅為一代儒將,認為呂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輕視他。孫權曾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哪個像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是一個教導人們不要用老眼光看人的成語,因為每個人經過努力都在進步。
責任編輯: 李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