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这就是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也叫“养军千日, 用在一朝”。无独有偶,《史记》四公子本传记载了三千客的典故名。战国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四公子皆喜养士,门下皆号称有食客三千人。后遂以“三千客”等形容门客众多。毛遂自荐者有之,鸡鸣狗盗者亦有之,“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杨时斋用人之道
清朝军事家杨时斋,很善于用人之“短”。杨时斋认为:“军营中无人不可用:既如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守放炮坐;瞽者,让其伏地远听。”杨时斋深知,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泄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添词造语;跛者艰于行走而善坐;瞽者目弱而耳聪。的确,杨时斋明白“长”兮“短”所倚,“短”兮“长”所伏这个道理,用人用出了名堂,人人派上了用场。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著《帝范》卷二,审官第四:“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明主收服降将
武则天时,契丹将领李楷固、骆务整,屡败唐兵。后二人来降,有人鉴于他俩过往给唐朝造成的伤害,奏请武则天将二人斩首。狄仁杰进谏说:“楷固等能尽力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安抚并大胆使用二人,后“二人皆成唐之良将”。
五代末,北宋大将曹彬灭南唐,南唐后主李煜降。第二年开春,李煜及其弟子、官属共四十五人被押解去北宋都城开封。当赵匡胤看到修文馆学士徐铉后愤怒地说:“你为何不早劝李煜投降?”徐铉答:“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他。”赵匡胤听此语,立时改变了态度:“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遂请徐铉坐下,好言抚慰。
古人用人三境界
曾子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就是主公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并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且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主公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古人用人的三种境界,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也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屡建战功。鲁肃为一代儒将,认为吕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轻视他。孙权曾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一个教导人们不要用老眼光看人的成语,因为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在进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