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一個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史
(接上期心理學教授的苦笑7 -- 週末恐懼症(1))
三、週末恐懼症(2)
「週末恐懼症」很複雜。「恐懼」的內容不盡相同。不瞭解外部世界,沒出過家門,不要與陌生人接觸,這是大學生離家時,父母必須交待的。所以入學後多數學生孤單影只,不與任何人接觸。平日上課匆匆,一到週末無事可做,恐懼油然而生。心裏空蕩蕩,不知所措。這是新生的通病。由中國各省市來的學生,各民族的地區人文風俗習慣差異,造成同到一所大學後需要一段時間瞭解磨合。大約一個學期後才能有初步的瞭解。據我調查瞭解,第一個學期同住一室的六、七位同學,至少有一半以上相互連話都很少說,甚至有不少學生害怕丟失錢物,恐懼心也由此而生。原來在各省市縣高考成績很好,甚至是「狀元」,可是入學後一律重新排隊,你那個「第一名」可能排到最後幾名。還有大城市,中小城市或農村入學的新生,明顯的是經濟上的差別,特別突出,如穿戴、購物、食堂買菜飯、週末出外銷費,最容易分出「貴賤」。大學生十二個月份,月月有同學「生日慶典」、「湊份子」是最顯「貧富」和「親疏」的。這些都能造成學生心理困惑。相反,學習成績「好壞」已淡化,不再是評價大學生的價值所在。
據我調查研究,男女中學生若看準目標要高考上大學,在中學時期談情說愛的很少,主要是學習緊張不能分心。若有談戀愛的,能考上大學的機率很小。因此,考上大學後,有了交往異性的要求,回過頭去找中學時帶的同窗的機率也不多。到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和二年級上學期是大學生談戀愛的高峰期。主要原因是男女學生求異要求迫切,經過一年多的接觸、瞭解,基本上「有」了目標。這類學生的數量大約是這個年紀學生40%左右;尋找或徬徨的約佔40%。大約有10-20%是真正為了努力學習或畢業後找個穩定的工作。
「週末恐懼症」多在尋找或徬徨的那40%裡面。若加上入學後第一學期的迷茫和不熟悉學校一切的學生,「週末恐懼症」學生的數量是很大的。
週末恐懼症的後果不堪設想。大學入學的「新生教育」盡量拔高「政治思想」、「為祖國做貢獻」、「熱愛專業」、「熱衷於參加政治活動」等的教育,不重視學生入學後對一切處在陌生中而產生的心理困惑的瞭解和對性的進行心理殊導。因為大陸一年級學習生活十分沉悶,同學之間互不瞭解,不交流溝通,由輔導員或班主任根據入學得知的學生素材任命班幹部,班集體形成不了,集體活動松鬆散散,「集體沉默不語和互不往來」是一大特點。大學一年級可以說是一個「集體沉默」的集體。這樣的「集體」,任何要求或規則對其成員不能起到「向心作用」,也許其成員不排斥這些要求和規則,但自覺執行和現實卻是寥寥無幾。所以,一年級的班幹部最難當,給同學們留不下好印象。
通過幾年的調查研究,我帶著「大學生心理衛生協會」的同學,從新生入學開始,就針對他們的特點進行心理輔導,組織(各系或全校)一年級新生的各項活動。如老同學介紹自己做為新生時的感受,矯正某些失格的心理反應;新生聯歡會;全面介紹學校的歷史、結構(由學生介紹);請畢業生介紹進入社會後的體會(後來發展成請畢業生做新生的「輔導員」,效果甚佳)等等。
我的工作很重要,為了讓一年級新生心理走向成熟,每年我為他們講數個「心理輔導」專題。結合本校及學生的特點為新生盡快「入境」、成長給他們「心靈的雨露和光陽」,效果十分顯著。我要退休了,要出國移民了,我辦了幾期培訓班,組織熱愛心理學有一定基礎的年輕老師,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把對學生(尤其一年級新生)的「心理輔導」承傳下去。(文完)
心理學家楊子江教授更多故事請看﹕
https://m.secretchina.com/taxonomy/18005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