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神傳文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也就是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根本。
儒家經典《大學》局部(網路圖片)
《大學》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卻因其重要的道德內涵,而被稱為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大學》本是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大學》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道德的至善境界。
《大學》中說:要明明德,就要先治國。要治國,就要先治家;要治家,就要先修身。[1] 從天子到平民老百姓,任何人都要以修身為本,沒有例外。[2]
《大學》「八目」
那麼,如何修身呢?《大學》裡提出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加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目」。
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慾望的偏向。人類不可能避免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當的感情、慾望是人必須要努力做到的。
所謂「誠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獨。在與別人相處時是這樣,在獨處時也應該是這樣。內心如此,表現於外更是如此。
「格物」和「致知」是八目的基礎,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倫理和道德原則,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養。也就是說,先要知道什麼是道德標準,才能夠做到真正的誠意,然後才能真的正心;意誠心正了,才能開始修身。
「修身」是「八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要達到的目的,即把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學》中講培養人的最高要求。只有修好身,才能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
修身包括哪些方面呢?孔子在答魯哀公時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虛靜以待。
二是謙虛謹慎。
三是恭敬信讓。
四是重忠信。
五是操持專一。「見利不記忘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六是剛毅木訥,「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
七是殺身成仁。「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
八是風紀端正。
九是為民請命。
十是「博學」、「篤行」、「不淫」、「不困」、「慕賢」、「容眾」、「毀方」、「瓦合」。
十一是選賢與能。
十二是謙讓待友。
十三是保持品德的純潔。
十四是高風亮節。「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
十五是交友重道。「行本方義,同而進,不同而退」。
十六是以仁為本。
孟子曾把人應有的人格操守,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來概括。
修身除了「懷仁」還要「知禮」,所以孔子曾教誨他的弟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弟子們的言行舉止合乎禮的要求。古人所表現的誠心、篤實、勤勞、節儉,廉潔、寬厚等品性,都離不開禮的熏陶。
[1]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2]原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責任編輯: 愷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