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了 自己做做看(圖)

(照片提供/陳柏維)

熱!熱!熱!一名34歲的患者一進診間就抱怨頭昏眼花、肌肉酸痛、四肢無力及口渴。

但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不是感冒,而是中暑了!

中暑的發生

中暑是指在室外的空氣高溫和陽光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外加相對濕度在30%∼40%以下,造成人體體溫調節障礙,而產生不適狀態的總稱。

中醫稱中暑為「中暍(讀音同赫)」、「發痧」;中暑的症狀包括: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酸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心悸等。

中暑通常發生在需要長期暴露在陽光日晒的勞動階層,例如常在外面跑的業務人員、從事農業或是在不通風,甚至是工作場合潮濕地方的農夫及餐飲業者;中暑除了跟溫度有關之外,還跟體質、日晒時間長短、勞動強度、濕度及風速有關。

中暑的分類

根據病患的情況表現可以將中暑分為三個階段:

1.先期中暑:在高溫的環境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大量流汗、注意力開始不集中、頭暈、胸悶、覺得身體沈重,但這時體溫不會超過37.5℃。

2.輕度中暑:若出現前述症狀後,又不治療,下視丘控制體溫調節的功能會因為高熱而產生紊亂,這時體溫會開始上升至38.5℃以上,臉色開始潮紅、極度口渴、汗流不止及皮膚灼熱等症狀。

3.重度中暑:若再不加以治療,這時皮膚會由熱轉冷、汗流不止變成不出汗、血壓下降、痙攣,甚至昏厥。

中暑的治療

1.將病患搬到陰涼通風處平臥,解開衣領,用濕毛巾擦拭全身,並快速搧風解熱。

2.等病人略微清醒後,可飲用口服水劑或運動飲料,注意不可短時間喝入大量冰冷的東西,因為有可能會造成胃痙攣;此外,依照病人的舒適程度,適當提供覆蓋物。

3.可針刺或按摩大白、人中及鼻翼等穴道來退熱解疲勞;十宣穴(10隻手指端)及大椎穴放血也可解高熱,但最好由中醫師執行,以免發生意外。

此外,常見的傳統民俗療法(如拔罐、推拿),對中暑的舒緩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本文留言

作者陳柏維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