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宋天聖針灸銅人與明正統針灸銅人(組圖)

 2015-04-14 11: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宋天聖針灸銅人的「命運」

針灸療法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北宋天聖四年(公元1023年),宋仁宗詔令國家醫學最高機構醫官院編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醫官院將這一任務交給了時任翰林醫官王惟一。王惟一是北宋著名的醫學家,歷任宋仁宗、英宗兩朝的醫官,仁宗年間任皇家醫官院醫官尚藥奉御(醫官院負責人),他對先前針灸療法進行了科學的總結,並著以案籍考經,體察實症,融會貫通,歷經三年的努力,主持編纂了一部醫學巨著《銅人腧穴針灸圖記》,共三卷,於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成書,書中認定人體穴位354個(佔現在已知人體穴位361個的98.06%),論述人體經絡循行通路和腧穴部位,闡明各個穴位的性能和主治疾病,這在當時作為法定教本,官頒全國。為便於保存,又將它分別刻在五塊石碑上。宋仁宗詳閱深究後認為「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如案形」,於是再次詔命根據《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鑄造針灸銅人,在成書的次年,王惟一又受命負責設計並主持鑄造針灸銅人,朝廷下旨召集全國的能工巧匠進行鑄造,於公元1027年鑄造成了兩具一模一樣的針灸銅人。銅人按人體比例,標明穴位,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今開封),北宋政府又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刻石,嵌在大相國寺仁濟殿殿壁上,這樣就把我國針灸醫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使針灸技術規範化,有利於學習研究,有利於推廣應用。

鑄就的銅人與真人大小相彷,胸腹腔中空,銅人表面鑄有經絡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鑽孔,銅人由青銅澆鑄而成;人形為正立,兩手平伸,掌心向前,銅人被澆鑄為前後兩部分,可以利用特製的插頭來拆卸組合,銅人製作體現了當時較高的人體美學和鑄造工藝。銅人軀體標注354個穴位名稱,所有穴位都鑿穿小孔直通腹腔,體內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分布,銅人身高175.5厘米,除冠172厘米,頭圍(經兩耳上際)62.5厘米。

此銅人被後人稱為「宋天聖針灸銅人」,當時「宋天聖針灸銅人」不僅應用於針灸學,也應用於解剖學。更為奇特的是它的實用性,宋代每年都在醫官院進行針灸醫學會試,會試時將水銀注入銅人體內,將體表塗上黃蠟完全遮蓋經脈穴位,應試者只能憑經驗下針,一旦取準扎中穴位,水銀就會從穴位中流出,醫學史上把這一奇特的現象稱之為「針入而汞出」。「宋天聖針灸銅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鑄成的針灸銅人,它開創了世界上用銅人作為人體模型進行針灸教學的先河,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宋天聖針灸銅人及銅人圖隨著其在針灸教育與臨床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自宋以後已逐漸成為針灸學的象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針灸銅人「宋天聖針灸銅人」是作為中國第一個針灸經穴國家標準的重要載體出現的,從而也決定了其在針灸經穴定位研究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針灸銅人

「宋天聖針灸銅人」在成為當時實用醫學模型的同時,也成了珍稀奇妙的歷史文物,似乎注定了它們命運多舛。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大肆掠奪奇珍異寶,兩件銅人針灸圖經刻石均被作為戰利品擄到北方。那麼,「宋天聖針灸銅人」到底流落在何方呢?周密在《齊東野語》一書中記述,他的舅舅章叔恭在湖北襄陽任職時曾獲得針灸銅人。據專家們推測:金軍入侵汴京後,「宋天聖針灸銅人」中的一具可能被金軍掠走,另一具則可能被人帶出汴京流入襄陽府。

史料記載: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繼位,史稱南宋。趙構登基不久,趙南仲將「宋天聖針灸銅人」送歸南宋朝廷。

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金國的都城汴京,兩年後金國滅亡,元朝趁機派遣使節到南宋威逼索要針灸銅人,懼於元朝的勢力,南宋朝廷只得將「宋天聖針灸銅人」獻出。《元史•阿尼哥傳》記載:後因「宋天聖針灸銅人」歷經200多年,「歲久闕壞」,急需修繕,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廣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終詔命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修復「宋天聖針灸銅人」,阿尼哥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修復如新。公元1264年,「宋天聖針灸銅人」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二皇廟。

「流落」至俄國的明正統針灸銅人

100多年後,朱元璋攻佔元大都,建立明朝,此時,「宋天聖針灸銅人」和《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仍然放置在三皇廟內。

到了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歷經400多年的「宋天聖針灸銅人」已經昏暗不堪,穴位名稱也已模糊不清。明英宗詔命仿照「宋天聖針灸銅人」鑄造一具針灸銅人,人們稱之為「明正統針灸銅人」,與「宋天聖針灸銅人」「不差毫釐」。同時還仿製了宋天聖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明正統針灸銅人」被放置在藥王廟內,並一直保存到清代。

可是不久,蒙古瓦剌不斷騷擾北京,明英宗為防止瓦剌進犯,開始加固京城的城牆。宋天聖《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竟被劈毀當作磚石使用。

明景帝時北京失守,在戰亂中,「明正統針灸銅人」被毀傷頭部,直到清順治時期才被修補好。從此,只剩下「明正統針灸銅人」,而這具「宋天聖針灸銅人」竟不知去向。值得慶幸的是,1965年、1973年、1983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拆除明代北京城牆的考古工作中,陸續發現宋天聖《新鑄銅人腧穴圖經》殘石六方及石雕碑檐仿木結構頭拱殘石一段,更為針灸、學術界所矚目,為「宋天聖針灸銅人」的再現提供了依據。

明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但其時包括太醫院在內的衙署未及營建,「皆仍舊官舍為之」,至明正統七年(1442年)四月在京師在明門之東(東交民巷西口)新建太醫院,建院後的第一件大事即是重鑄宋天聖針灸銅人、重刻天聖針經碑。第二件大事,仿天聖針灸銅人鑄成,明英宗親自作序記其事之原委:宋天聖中,創《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刻諸石。復範銅肖人……於今四百餘年,石刻漫滅而不完,銅像昏暗而難辨。朕重民之所資,念良制之當繼,乃命礱石範銅,仿前重作,加精至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