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12月02日訊】自回歸以來,總有聽到一句話:中央推「救港」措施。最新例子有如近日開通的「滬港通」等,又包裝成像香港人半跪半求向中央討回來的「德政」。記得當初滬港通未有如期開通,那些親建制報章又說成是中央因「佔中」懲罰香港人、看得我簡直「毛管戙」,感覺一股「奴」氣充斥,那些保皇建制人士,其實只差一句:謝主隆恩,未說出口罷了。所以你很難怪責內地來港的土豪們,會有一股恩主心態,大剌剌說出那句:「若不是我們來港鳩鳴,你們香港人吃屎了。」(大意內容)。
救港?也救自己罷
不要誤會,我並非否認中央完全沒有推出任何「惠港」措施,只是想搞清一個慨念:所謂「救港」,只講出事實的一半。另一半是什麼?便是「救自己」,換句話說,中央要「救港」,必須是互惠互利,更重要的大前提是,無損中共的絕對統治地位。
其實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中共作為一個專制政權,管治全國13億人口,包括離心甚大的新疆及西藏等。試問,在研訂政策時,他看重的,是13億人口如何有效管治,抑或是以香港人700萬人為優先考慮?答案顯而易見吧。
阿爺搞政策、定措施,核心思想便是要維持其權力地位不能有絲毫動搖。維穩,從來都是阿爺的首要考慮。
故所謂「救港」政策,或可能是某部分香港人的一廂情願。或者進一步說明,中央的所謂「救港」政策,主要目的其實是救自己。相關政策、若干措施如果令本港受惠,話說回來,大有可能只是政策的「副作用」而矣。
滬港通救A股
就以滬港通為例,開通以來,都是香港人買A股多,遠超出內地人買港股的金額。其實,這是意料中事。根本,內地豪客早已透過多種途徑,把錢調配香港買港股,又何須等待滬港通起航?更重要是,內地A股市場對香港,對海外資金的需求更顯著。
內地金融市場缺乏透明度,簡單如歐美日有既定議息日期,人行則隨時宣布加息減息、出其不意。
國家力量充斥、市場未能有效運作。A股說是股市更像賭場,參與者散戶佔八成以上,機構投資者僅佔少數,形成A股炒消息(內幕為主)、炒細價股等成為普遍現象。要令一個股本市場發展成熟,吸引資金、穩定資產價格、促使參與者的多元化,滬港通便是內地監管機構在人民幣未能完全自由兌換的情況下,積極推出改善A股市場結構的先行措施之一。
本末倒置的歌功頌德
自由行
另一項經常被建制派人士提及的「救港」措施,便是「自由行」。自由行對本港經濟的好與壞,我不打算仔細說明,只想說明一個慨念。
一個國家部分人民富起來了,他們擁有極高的購買能力,但可悲是,國內提供的服務、貨品質素遠遠追不上他們的財富增長速度。有錢,卻享受不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有權,卻連自由出入國境,遊走世界的權利也被受多方面限制。這種日積月累的慾望,若不加以宣泄,對社會的安寧必構成負面影響。在這背景下,自由行出臺了。
美其名正好說是支持沙士(SARS)後香港百廢待興的經濟,亦可緩紓國內人民的不滿,是互惠互利之舉,絕非是一面倒香港全數得益之措施。
CEPA
與自由行有類似背景的所謂「救港」措施還有「CEPA」。
2003年CEPA簽訂之時,說是為幫助港澳兩地走出亞洲金融危機及沙士(SARS)所引起的低迷經濟,說得相當動聽。(當然當年內地隱瞞沙士疫情,令港澳同胞成受害者是另一個話題……)
但大家似乎都忘記了,在簽訂CEPA前兩年,即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是說中國對外開放經濟體系是早已排在日程表的項目,港澳地區企業只是先行一步。
與自由行理念相近,雙邊貿易,從來都是互惠互利的,根本沒有可能出現一種勝者全取的局面。CEPA讓港澳企業、資金注入內地經濟體系,亦令當地金融業、貿易服務業有所得益,這點亦不容忽視。
況且細心想想,港澳本身早己是一個開放經濟貿易體系(除個別戰略行業如廣播對外資有所規限),中資早已進駐港澳市場獲取其所需,反之外資、港澳企業、要進入內地市場都被受多方面限制。這本身便是不對等、不公平的貿易關係。
故無論自由行也好,CEPA也好,都是一個較封閉的體制,逐步跟上國際潮流,這是大勢所趨,由封閉走向開放之舉,為何反過來我們要感激他,朝拜他?情形就有如一個無緣無故把你監禁數十載的人,被受社會批評後,終於「良心發現」,有限制有條件地把你釋放,你居然還要痛哭流涕,三跪九叩大呼謝主隆恩?
也是那句,與其說阿爺「救港」,其實也在「救自己」,中港兩地互取所需,不存在誰救誰的問題。
我們也救國啊
另一點建制保皇派鮮有提及的是,相對阿爺救港,我們救阿爺也出力不少啊。就如上述的滬港通,香港長久以來在金融領域都幫了阿爺不少。
中央要搞活股市,因內地股本市場長期未能發揮融資功能,單靠銀行放貸,則令中小企融資愈困難。舉一例,內地監管當局為「救市」,曾長期暫緩新股上市申請,至今年4月才恢復審批,但待審個案積壓甚多,故內地民企要在股本市場集資,仍是舉步維艱。那怎辦?唯有來港上市「要錢」吧。
據統計,今年香港的新股市場,前三季有89家新上市公司來集資要錢(因息率更吸引),當中便有64家是內地企業,按年升113%。而隨著愈多中資企業來港掛牌,中資企業早已成為本地資本市場重要參與者,截止今年九月底,港交所1721家上市公司中,內地企業便有857家,佔49%,以市值計,更佔上市公司總市值的六成。
除了在股本市場要錢,內地企業亦成為本地銀行體系的大客戶。截至今年三月底,香港銀行業對中國內地貸款總額達2.867萬億元,已較去年底增加10.7%,佔本地銀行總資產比率,亦由去年底的13.3%進一步增至14.4%。
相關貸款數字至九月底再升至2.956萬億元。對於不斷上升的中國內地貸款,今年4月金管局便發表《香港銀行的內地貸款風險》文章,以提示銀行要確保風險管理。
香港不單成為內地企業的最佳融資地方,同時多年來,港企港資也是內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當中,香港資金長期是最大份額的貢獻者。就以今年首九個月,前十名國家/地區對全中國實際投入外資總額822億美元,香港便佔去616億美元,佔比高達75%、大大拋離第二位新加坡的45億美元。
別妄自菲薄
中港兩地,其實互有幫忙。建制保皇派經常強調香港對中國的依賴,卻鮮提香港對中國貢獻。當然,我們不要太大香港主義,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正如上文提及,中國制訂政策永遠是以全國性部局、維穩為為大前題。和中國政府討價還價時,必須先清楚明白這事實。
但更重要是,也不要太妄自菲薄,自貶身價,只懂搖尾乞憐,是不會獲得任何人尊重的。
(圖:推特,楊必興攝影/看中國配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