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房地產大佬急於打通融資渠道?(圖)

 2014-04-11 04: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4月11日訊】最近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地王」已經不再是新聞的頭條,風雲突變,「違約」「破產」「降價」卻成為了新的熱詞。看起來,資金流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產業關注的焦點。

而另一件關於中國地產業的事情也同樣值得關注,據中國人民銀行旗下《金融時報》報導,十家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已經向銀行業投資了184億元。房地產商成為銀行的股東,很容易讓人想起史玉柱對民生銀行的鍾愛,因為90年代中史玉柱正是由於建設巨人大廈時資金流斷裂而破產的。

房地產開發商入股銀行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萬科,去年10月萬科宣布,將通過旗下子公司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徽商銀行H股公開發行,最終持有發行總股本的8%,涉及金額不超過34.3億港幣。

據財新網報導,王石是這麼解釋入股銀行的——「房地產到最後本質是金融問題」:

他表示,並不是萬科沒有興趣進入銀行業,而是因為「市場根本沒有對你開口」。他說,目前政策上並不允許房地產企業參與辦民營銀行。

他表示,萬科作為一家規範經營、上市信用比較好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將來如果有機會,當然會考慮參與民營銀行的組建。」

王石還解釋稱,房地產行業牽扯資金量大、並涉及資金的運籌。對消費者而言,簡單來說是按揭貸款,銀行方面提供按揭後還有再按揭。但對房地產商來講,涉及購買土地、建設、出售,還有物業持有等,很複雜。

按照王石的思路,似乎入股銀行就是為了保證穩定的融資來源。特別的,負債纍纍的恆大地產(恆大淨負債佔股本的比重與去年比,幾乎翻倍至160%,巴克萊甚至警告這「有點失控」了)今年早些時候通過二級市場購買了華夏銀行5%的權益,這很容易令產生人遐想——銀行將成為其房地產開發商股東的「提款機」(雖然恆大官方表示這只是財務投資)。

然而,房地產開發商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中國政府一直在調控房地產,房地產開發貸款就一直受到各種限制(各種限貸傳言一直未停過),上個月人行旗下《金融時報》就警告,開發商不應該預期能從它們投資的銀行那裡獲得任何特殊的待遇。

評級機構穆迪也表示:

我們認為,它們(房地產開發商)並未預期能從銀行那裡直接獲得資金,但它們將給客戶尋求按揭融資的機會,或給工程承包商融資提供方便。

從靜態的邏輯上說,房地產開發商入股銀行當前的確難以獲得什麼融資上的好處。但從動態的「底線思維」上說,未來的某個時候,它們對銀行的投資可能成為重要的財務優勢。原因很簡單,中國房地產是系統性重要行業,這意味著中央對房地產的調控是有上下限的,從最近個別城市考慮放開限購的報導中就不難聯想到,如果未來房地產行業面對系統性的資金困境,它們所持有銀行的股權可能就能意味著更多東西。

種種跡象表明,越來越來「明智的」房地產開發商在試圖打通各種融資渠道,比如說,萬科一直尋求將現有的境內上市外資股轉為境外上市外資股到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打開更為自由的融資市場(雖然萬科表示,此次B轉H不涉及再融資)。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

根據Dealogic的數據(如下圖所示),從2010年開始,外國投資者已經投資了價值480億美元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債券和60億美元以人民幣定價的債券。房地產開發商佔了2013年亞洲(剔除日本)所有非金融企業發行債券的1/5,而今年更佔了新發行債券的超過40%。

(今年至今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通過離岸市場的融資規模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

...據摩根士丹利的估計,當前還有價值300億美元向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發放的未償付離岸銀團貸款。

當然,能從離岸市場獲得廉價融資的都是中國地產界的大佬(去年三月,萬科發行5年期離岸債券支付的利息只有2.6%)。雖然這些可能是國內資金市場緊張的表現,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否也意味著地產業大佬在「未雨綢繆」,而關鍵可能是這場究竟是什麼「雨」,畢竟中央政府已經多次強調,不容許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底線思維」。

来源:華爾街見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