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3月23日訊】中國流行霧霾段子,是在還沒有出現霧霾的時候。霧霾段子流行超前現實35年,事實就是這樣。
嚴肅一點的研究,需要為研究的對象、現象找到起源或「祖師爺」。霧霾段子在中國何時濫觴?答曰:上世紀70年代末。
其時撥亂反正,高考恢復,改革啟動,各界誓言「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知識界歡呼「科學春天」,「80年代新一輩」意氣風發,大中院校的莘莘學子無須揚鞭自奮蹄,勤奮好學之風深入街巷村野,各專業、行業中的上進青壯多下力惡補英語,一度竟成社會時尚。
有一篇外國短文,對部分人來說印象深刻。這是篇小小說,作者是美國的新聞記者和政治諷刺作家阿特·布奇沃德,譯文標題為《新鮮空氣可以使你致命》。作者開宗明義:「煙霧曾經一度是洛杉磯最大的吸引力,而現在則遍及全美國,從比尤特、蒙大拿到紐約城,人們都在習慣於這種被污染了的空氣,以致呼吸別的空氣反而感到很困難」。
在美國大城市生活的「我」,來到了某高海拔地區,一走出機艙就聞到一種獨特的東西,那是他不能適應的新鮮空氣。「新鮮空氣實在使我感到頭暈目」。「這裡周圍有沒有內燃汽車?」我問道,「讓我呼吸三四分鐘也好」……我們找到了載重汽車的司機。我在暗中給他一張五美元的鈔票。於是,他讓我把腦袋湊近汽車的排氣管半小時,我立即就恢復了充沛的精力,又能夠和人家長談了。
小說標題顯示的觀點明顯荒唐,作者講述的故事純屬捏造,但話題和真正的主題非常嚴肅。機智的作家用極度誇張的手法「惡搞」美國大氣環境,警示人們必須關注工業污染危害公眾健康的問題。毋庸置疑,這篇小小說是個環保段子,在中國廣泛傳播的第一個霧霾段子。
迄今,國內所有原創的霧霾段子,均未能超越這篇舶來品的藝術水準;所有的「國貨」,都沒享受過這一原裝進口貨所享受的高規格待遇。
該短文成為英語教材中的範文、試題的選取點,國內為數不多的文學、社會、外文期刊以及眾多的地方報刊先後轉載、解讀,令此文的讀者多到不可勝數。同時,當年電視普及率很低,能買得起錄音機的人只是極少數,能有個半導體收音機輔助英語學習就不錯了,而國家電臺以英漢語對照的方式反覆播出,該文的聽眾,稱得起「廣大群眾」。
一篇外國的輕量級小文,何以在中國獲如此殊榮?首先,所選外文必須具備鮮明的揭露、批判性質。英文要學,但英文內容不可以對資本主義世界做正面描述,一邊學英語一邊強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感,才是最理想的效果,而那篇短文正是揭露資本主義之腐朽與「吃人」本質的。其次,選一個國外的無名小卒或「資產階級專政」的吹鼓手,給中國大學生當老師都不合適,而此文作者是一位有身份的人,同時又不是一個外國政府的「五毛」寫手,作為美國的「公知」和「謠言大V」,他所撰寫的報紙專欄文章,對美國的政治人物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選這樣一個對美國而言的批評家,對中方來說相當正面。最後,也得考量一下文筆、趣味、篇幅等技術性因素。
近一、二十年間,影響中國經濟、社會運作與進程的資深或權重人士中,有一批當年曾惡補英語的學生。在如今的決策層,當年的青年學子已成骨幹力量,並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發威發力。
揭露「資本主義」對環境、對社會造孽,一直是不遺餘力的國家行為,故而,發達國家環境污染、人民受害的信息,歷來傳播順暢、豐富多元。遺憾的是,對他國的批判與譏諷,對自身似乎毫無警示之效,中國人滿懷對前車之轍的鄙夷,興致勃勃地奮進在前車之轍上。而今,我們已經超越先行拓路者的拐點,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大氣污染曾非常嚴重,但並未到達中國當代如此嚴重的地步。
中國精英群體,早早接受了危機預警,也具備與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常識,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預警無用、知識失效呢?我們眼睜睜看別人摔跤並對其加以無情嘲笑,可是這卻不能避免我們在別人、在自己跌倒的地方一再跌倒,這狀況持續下去,將是「全方位污染」並再加無解無望的局面。我們這裡的「人類經驗教訓接受機制」是否設計有誤、運行失常?弄明白這個問題,方解決其他難解之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