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原名張仲麟。陝西長安縣人。
他不僅是一位名震世界的抗日名將,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書法名家,更令人慨嘆的,他還是國軍中第一大帥哥!
一、名將
張靈甫一直跟隨74軍,由團長而旅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戰上海、守南京、保武漢。數戰長沙、揚威贛北、喋血鄂西、廝殺常德、馳援衡陽、威震湘西,幾乎無役不從。抗戰八年,榮獲雲麾勛章、寶鼎勛章、忠勤勛章及美國金棕自由勛章,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寫下了自己軍旅生涯中為國家、為民族而戰的最輝煌、最光輝的一頁。
在此特擷取幾個歷史鏡頭,展示將軍的鐵血勇武!
上海保衛戰中,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蜂擁衝鋒,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
南京保衛戰,張靈甫率305團阻擊日軍掩護主力退入南京,雙方展開肉搏戰,張靈甫負傷不退,裹傷猶戰。
萬家嶺大戰,少將旅長張靈甫親率一支突擊隊飛奪張古山,日寇的飛機與重炮幾乎將張古山夷為平地,將軍率部浴血死戰五天五夜,身中7塊彈片,寧死不下火線,此役幾乎全殲了日軍106師團。
南昌會戰,將軍右腿被日軍機槍的兩顆子彈重傷,醫生堅持要為其截肢。殺敵心切的將軍給了副官一把手槍:「誰鋸我的腿,你就槍斃誰!」傷未癒提前歸隊,從此留下殘疾。
上高會戰,將軍任58師師長,與余程萬的57師一起與日軍血戰十一日,「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
浙贛會戰,張靈甫率58師在衢州外圍與日軍血戰3日,擊斃敵86聯隊第3大隊隊長長島田仁次郎,74軍傷亡4000餘人。
時任74軍副軍長的張將軍率部參加抗戰的最後一場大戰雪峰山戰役,幾乎全殲日軍116師團,獲得「常勝將軍」殊榮。
在醫院休養的張靈甫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佔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
這就是74軍的鐵血軍歌。
74軍是一支英雄之師,是抗戰時期中國部隊中唯一支能單獨打垮日軍一個師團的軍,獲得了「抗日鐵軍」和「頭號王牌」的殊榮。
身為74軍主將的張靈甫居功闕偉!
二、名家
張靈甫原名張仲麟,考入西安長安中學的他為文廟的碑帖所吸引,每逢節假日都帶上紙筆到文廟臨摹碑帖,流連忘返,廢寢忘食。書名很快彰顯全校,學校專門為他舉辦書法展,一時觀者如雲。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家於右任先生亦聞訊而至。張靈甫揮毫落墨,連寫五張條幅。於右任驚訝之餘大喜過望,連連道:「奇才!奇才!後生可畏!」
1936年,懷疑妻子通共和不貞而殺妻獲罪的張鐘麟被關進大牢。在胡宗南、王耀武的一再懇請下,蔣介石秘密釋放了愛將,為掩國人耳目,張鐘麟更名張靈甫。由於他書法出眾,所以這段時間反而潤筆頗多。1949年以前,南京、西安街頭張靈甫書寫的店舖招牌比比皆是。
曾從一本「武陵藏珍」的書中,見到過張靈甫將軍1943年常德會戰期間題贈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遺集」,端莊凝重,卻又令人驚艷。
而真正令人稱絕的,是將軍於孟良崮書寫的絕筆信。整張書信鐵畫銀鉤,功力深湛,字體雄豪婉麗,沖淡清奇。能於大戰敗亡之際,情思不見紊亂,筆下不現敗筆,將軍也堪稱奇男子!!!
三、大帥哥
將軍身姿偉岸,一米八七的個頭,英俊瀟灑,相貌堂堂,身材挺拔,氣宇軒昂。犀利的目光中透著軍人的果敢、英氣、冷峻......
將軍絕世風姿從下列照片中即可得到佐證,即便放在當世,也遠勝一乾明星多矣!
張靈甫愛好歷史,在西安的時候喜歡和同學一同談古道今,指點江山。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後,積極參加風起雲湧的北京學生運動,參與之餘,深感學生的軟弱無力,憤而投筆從戎。轉讀黃埔軍校,為第四期學生。
將軍對軍事戰略有著極高的素養,曾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寫了《遭遇戰研究》、《山地戰研究》、《日軍作戰心理分析》、《在劣勢裝備下如何實施河川戰》、《我帶兵的經驗》等眾多軍事著述。
將軍私人品行良好,嚴於律己,常用津貼解決同事家中的困難,改善部隊伙食。愛家鄉,尊敬父老。每次回家不著戎裝,都是三十里外下馬,向鄉親們問寒問暖問收成,方圓幾十里的父老都將自家子弟送到他的部隊以報效國家。
抗日軍興,將軍在給家兄信中曾說:「此次抗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凶戰危,生死未卜,家人當我已死,絕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雙親,請兄奉養,膝下諸子,望兄撫教。予妻守嫁,聽其自然。」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以自己為誘餌,吸引共軍主力,繼而圍殲之的戰略構想,需要何等的英雄氣魄和自我犧牲精神!奈何時不我與,功敗垂成。然而,以一己之力,與十倍於己的對手血戰至最後時刻,把中共將領逼至勝負於呼吸之間,名將張靈甫亦可無憾了!
張靈甫在戰死前遺書:「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中國傳統職業軍人的忠誠與操守。
在臺灣的忠烈祠,張靈甫是烈士第一人。
抗戰期間有國外記者採訪張靈甫,讓他談談中日之戰的結局。他斬釘截鐵說道:「日本必敗!」記者接著問他勝利後的打算,他說了一句話:「那時我已經死了!」將軍是決心要把這條生命獻給抗日戰場的。可惜,卻喋血在中共竊國引起的烽火中,如此結局著實令人扼腕!
瓢潑大雨中,張將軍的部將走到棺材旁邊,圍成半月形跪下,痛哭流涕,送走了他們戎馬相隨的敬愛的長官。
軍人的心是相通的。
軍人的信仰中有著天生的共性。
《菜根譚》有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然而,性格特點是很難改變的,性格決定人生。
張靈甫將軍忠誠追隨自己敬愛的校長,最後以身殉國,是性格中的注定。
我們不應只以個人成敗論英雄,能夠從歷史的高度上客觀、全面的評價張靈甫將軍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的一生所為,方不失為偏頗。
「興起於軍旅,而死於行伍,此為天經地義之事。」可謂張將軍一生命運的概括。
張靈甫夫人所題墓誌銘
(本文略有刪節)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