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經濟變數之一:信用事件(圖)

【看中國2014年02月09日訊】2014年,中國經濟變數仍在,但已與去年有所不同。在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快速推進(甚至可以說是過快推進)的過程中,金融監管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貓鼠博弈進一步升級。金融創新讓監管者對金融市場運行的行政掌控力下降,反過來又促使監管者出臺更加嚴厲的措施來控制金融活動,從而令金融市場亂象紛呈。這一局面在2014年仍將延續,將會給金融體系乃至整個宏觀經濟帶來巨大風險。

下面,讓我們來依次分析一下2014年中國經濟的若干變數。

變數之一:信用事件

所謂信用事件,就是金融合約的某相關方無法按照合約規定完成向其他方的支付。簡單來說,就是某人賴賬了。就算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中,信用事件也無法避免。事實上,信用事件的存在反過來會促使市場參與者注重風險,客觀上起到了強化市場紀律的作用。

但中國金融市場在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卻沒有發生一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事件。從2006年的福禧事件,到2011年的雲城投,再到2012年的山東海龍、2013年的超日債,雖然信用風波不斷,但最後都在政府的幫助下實現了兌付。這並不代表中國金融體系運行穩健。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與扭曲。實體經濟中相當部分的資金需求方(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微觀回報率很差,所以政府不得不顯性或隱性地介入,避免它們發生信用事件,以免打擊投資者的信心,進而讓這些需求方資金來源枯竭。這雖然避免了信用事件的發生,但同時也讓投資者形成了金融資產「剛性兌付」的預期,弱化了各方控制風險的動機。


中國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已經愈來愈大(看中國配圖)

面對這種局面,有人認為政府要放任局部性的信用事件發生,從而重塑市場紀律。這種思路看似有些道理,但恰恰是2014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所在。目前,建立在「剛性兌付」預期之上的資產已經種類繁多、規模龐大──銀行理財、信託、城投債均包含在內,總規模早已超過10萬億元。如果沒有「剛性兌付」的信念,僅憑這些資產所對應的投資項目的微薄回報,將不會對投資者產生什麼吸引力。換言之,沒有了「剛性兌付」的信念,這些資產都將是投資者拋棄的對象。而要證偽「剛性兌付」,一個反例就足夠了。所以,中國一旦有信用事件發生,動搖的將是數量龐大的金融資產的根基,其影響絕對不會僅僅侷限於局部。支撐整個金融市場的潛在信念被證偽,必然帶來金融體系的整體崩塌,重現雷曼倒閉後美國金融市場的危機狀況。

當然,目前的狀況也絕非最優。「剛性兌付」信念的存在,會繼續導致道德風險在市場中蔓延。但鑒於摧毀這種信念將帶來嚴重後果,政府在處理時也會投鼠忌器,力求找到一個艱難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決策者是否會低估信用事件爆發的後果,像雷曼倒閉之前的美聯儲那樣誤判形勢,最終導致危機的爆發,是2014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變數。

(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