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之品與色尊之御器(組圖)

【看中國2013年12月30日訊】尊之御器

陶在先,瓷在後,自魏晉南北朝中國瓷器起步和發展開始,瓷器經過了漫長的探索和創造階段,終於在明清時期形成錦盛局面。其中以景德鎮為最。朱元璋執政時,在景德鎮設置了御器廠,天下窯器匯聚於此,規模之大,有「雄村十里」之稱。自此,景德鎮的正街,從御窯東門開始一路逶迤,向北伸展,將御器廠和玉龍山西側的民窯珠聯一線。最初,此處只有20座官窯,後來漸至58座,民窯則速增至數百座,窯工達10多萬人。清代的景德鎮更是熱鬧非凡,景德鎮的整個鎮子開始向南拓展,呈現出狹長條狀的街市布局,窯廠主要位於鎮子中央,官窯民窯終年煙火相望,兩種制瓷風格也影響日深。

御器廠雖然沒有設在皇城腳下,但明代統治者對瓷器的質量要求很嚴格,需對御用瓷器進行兩次挑選,前中期不合格的產品要被打碎。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現保吁著兩件由破片黏成的青花瓷龍紋盤,就是明代時被故意打碎的瓷器,打碎的原因是,一隻盤上的龍畫了4只爪子,另一隻盤子上的龍,有一隻眼睛沒有點上眼珠。不過,到了明後期至清代,這種細緻入微的行規被打破了,統治者開始允許將次品在本地變價處理。

之所以對瓷器質量的要求如此嚴格,是因為御窯廠燒造的是皇家用瓷。《國朝宮史》中記載,在後宮中,從高高在上的皇太后,到普通的答應、常在等宮女,其日常用瓷,僅是顏色與數量就有嚴格的規定。如:皇太后用瓷,需黃瓷盤250件、各色瓷盤百件,此外還有黃瓷碟等;皇后用瓷,需黃瓷盤220件、各色瓷盤80件,也有黃瓷碟等;皇貴妃用瓷,需白裡黃瓷盤4件、各色瓷盤40件,此外還有白裡黃瓷碟等;貴妃用瓷,需黃地綠龍瓷盤4件、各色瓷盤30件,另有黃地綠龍瓷碟等;妃用瓷,需黃地綠龍瓷盤2件、各色瓷盤20件,也有黃地綠龍瓷碟等;嬪用瓷,需藍地黃龍瓷盤等;貴人用瓷,需綠地紫龍瓷碟等;至於答應和常在用瓷,則需五彩龍鳳紋瓷盤……

色之繁華

彩瓷的紛至沓來,說明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傳統思想意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重視對德行操守的炫示。北宋思想家李覯甚至公開反對這種脫離實際物質利益的仁義空談,他認為這是「反人之情」,提出「人非利不生」的功利主義社會觀。到了明代中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擺脫舊思想道德束縛的觀念愈發強烈,對青瓷的追求也逐漸淡化,色彩繽紛的繁華一時充滿了中原。僅以景德鎮為例,當時生產的瓷器品種就達250多個系列、2000多種器形、5000多種畫面。

在奼紫嫣紅開遍中,五彩瓷和粉彩瓷一度成為古人新寵。五彩瓷在明嘉靖、萬曆年達鼎盛,嘉靖尤喜孔雀綠,其色澤既幽雅含蓄,又厚重凝膩。萬曆則嗜好強烈的色彩對比,如大紅大綠,大紫大黃。紫為褚紫,黃如蜜蠟,既艷麗濃烈,又嬌嫩柔美。其萬曆青花五彩之紅濃綠艷,熾人眼目。

粉彩瓷始於康熙中期,在雍正年間得到發展,流行於乾隆年。粉彩瓷的出現,使五彩瓷風光不再。粉彩瓷使用了含砷的玻璃白,在繪畫衣飾或花卉紋理時,可呈現濃淡不一的層次,粉質感強。它所使用的胭脂紅、洋綠、洋黃、洋白、翡翠等進口料,還使它煥發出雅緻迷人的光澤。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