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挖掘找到楚王陵內幕曝光(組圖)
【看中國2013年10月26日訊】「兩漢文化看徐州。」江蘇徐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以漢文化的發達而著名。坐落於東郊南麓的獅子山楚王陵,是漢墓群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座,1995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
在徐州市雲龍區檔案館裡,專門為楚王陵的發現者王愷設立了名人檔案。發現獅子山楚王陵漢墓,是考古學者王愷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眾人皆知獅子山楚王陵的重要歷史價值,而其艱辛發現歷程卻鮮為人知。近日,已年近八旬的王愷向揚子晚報記者講述了在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裏,從三次技術設備探查無功而返到最後一次手工挖掘奇蹟般找到楚王陵漢墓的曲折經過。
楚王陵結構奇特
第一步驚人發現──磚瓦廠大坑裡發現石頭小人,一勘察不得了:裡面有4000兵馬俑
「發現楚王陵是一個傳奇,同時也歷經了近十年的執著追求和堅持。」在雲龍區檔案館的館藏資料中,詳細記錄著考古專家王愷當時發現楚王陵的過程。王愷回憶說,「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發現它的每一步。」
楚王陵的發現始於一次推土事件。時間要追溯到1984年12月,當時在獅子山附近有一座磚瓦廠——徐州磚瓦一廠,制磚的過程中需要用土,於是在開採土之後,就地形成一個幾畝地那麼大的坑。時任磚瓦廠廠長葉茂良,考慮將這片地開發成魚塘。而就是在這次清塘時,楚王陵露出一絲端倪。
「每當推土時,小孩們最喜歡在後邊拾著土坷垃玩。當他們踢來踢去的時候,突然發現腳下的石頭有鼻子有眼,儼然就是一個個小泥人。」王愷對記者說,當時推土機清塘時被人發現了這些小人,數量較多,身高為40厘米左右,推土機趕緊停下作業,迅速將此事上報給徐州文保單位。當時,行將退休的王愷在徐州博物館考古組工作,也就是從那時他偶然介入。
就這樣,王愷被調到第三次文物普查辦公室,他帶領兩個專家一起趕往現場進行文物勘察。最後發現了三條東西俑坑,一條南北俑坑,還有2條馬俑坑。「這批兵馬俑一共有四千件左右,所有的兵馬俑都面朝西。」記者在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看到了這些兵馬俑,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坑中,其中一條特意未挖掘,保持了當時的原貌,一條發掘出來並擺放整齊,另外一條挖掘後未加整理。
漢兵馬俑
在徐州發現的這些兵馬俑個頭比秦俑要小很多,退休前曾擔任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館長的王愷對記者說,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十個年頭後,發現了漢代兵馬俑,雖然規模不及秦俑,但考古價值同樣重要。「秦始皇陵兵馬俑屬於中央部隊,楚王陵兵馬俑就屬於地方武裝了!」
王愷的推測:就像秦始皇陵,這些兵馬俑也有主人
兵馬俑發現後,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古代燒制陶俑的倉庫,但王愷認為這是墓葬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附近一定有一座大型的西漢墓,兵馬俑面部朝西,可以推測,陵墓一定是在它們的東面。
「秦始皇陵兵馬俑西面1250米是秦始皇的墓,這些兵馬俑的主人是誰呢?」王愷當時產生了疑問,他執著地相信,這些兵馬俑是有主人的,並決心一定要幫它們找到主人。
第二步技術勘探──61米高的小山包裡會有大型王陵嗎?三次勘探「動靜不小成果不大」
根據俑群位置及地貌特徵,王愷初步判定主墓就在獅子山上。但是獅子山只是一座海拔61米高的貌不驚人的石頭山,地勢平緩且山上多居民,尋找起來存在著很大難度。
王愷告訴記者,遇到這個難題,自己每天苦思冥想,後來終於有了個思路,「找煤找水可以用儀器,找墓就不行麼?」報請領導同意後,他帶人採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先後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1986年春季,當時請求煤炭部地質普查大隊幫助尋找。他們非常積極,表示他們的吃喝都是徐州人民提供的,現在徐州人民需要幫助出力,理當義不容辭。於是,他們每天特意租車,帶來剛從美國購進的微伽重力儀幫助查找。經過20多天的努力,打了一百多個探點,最後在獅子山上發現了一個異常區,但後經鑽探證實為風化岩,不是墓葬。
第二次尋找,規模範圍更加龐大。1987年1月25日至2月10日,由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寧書年出面組織,邀請了十個省市的30多位有實踐經驗的高層次科技專家,動用了先進儀器再次進行勘探。探測報告顯示,劃分範圍約2000平方米的古墓「異常區」。於是,當年夏季對報告中的「古墓進口可能性最大的位置」進行挖掘性探溝驗證,結果,其下為基岩,仍未看到墓道跡象。
第三次科技尋墓在1990年春,江蘇省地震局的張治天等8名地質專家奉命來到徐州前來勘墓,進行了儀器探測,不久便繪出一份地質圖,劃分了墓葬區域,並告訴王愷,在獅子山西下側有一個深度15米左右的洞穴。王愷背水一戰,再次拿著地圖申請專款鑽探。然而,進行實地鑽探並按照考古學方法驗證後發現,這裡確實有一個洞穴,不過是岩溶形成的岩洞,並沒有古墓。
失敗的打擊:難堪中王愷決心繼續找下去
三次規模浩大的找墓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資十萬餘元,卻最終鎩羽而歸,這讓王愷非常難堪。「當時在市文化局開會匯報工作,領導說,你來匯報一下鑿墓的事情,動靜不小,成果不大。」不過在那次會議上,王愷表態:「這墓,我一定要鑿,不找出獅子山兵馬俑主人,我死不瞑目!」就這樣,當所有人都勸他放棄時,王愷仍堅持找下去。
第三步踏破鐵鞋──老百姓無意中提供了新線索,紅薯窖「指引」挖出墓道找到王陵
那麼多專家、用那麼多機器尋墓宣告失敗之後,王愷決心用自己的土辦法——走群眾路線。當地人經常見到他,獨自拿著一個小小的洛陽鏟,漫山遍野地尋找,一處處進行土層檢驗。「每次我一去,人們都會調侃,找墓的人又來了,還有一些孩子跟在我身後,嘻嘻鬧鬧。」他時常發現漢代的瓦片等蛛絲馬跡,「王陵一般在荒地,造墓的工匠需要臨時住所,我猜測那些瓦片就是他們活動過的證據。」
1991年,他請獅子山村7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座談,希望能夠查到些線索,結果依然大失所望。王愷依然不死心,一家一家走訪,村民被他的精神感動,儘可能與他多閒聊一些。終於有一天,無意間聽人說到,山上曾有人挖過紅薯窖,挖了兩米多深。
「聽到這句話我非常激動。」王愷說,因為獅子山是石頭山,土層最多也就二三十厘米,在這光禿禿的山上挖窖,有那麼厚的土層嗎?而專門鑿石成窖似乎不大可能。那就只有一種情況,地窖所在的位置積土很深,或許是墓穴的填土。
根據這個線索,王愷多方打聽,幾經周折,終於尋找到了這戶人家。戶主是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名叫張立業。挖地窖的地方在張立業家老宅子上,共挖有七八個紅薯窖,其中最大的一個紅薯窖在房子的西屋下面,可以儲藏兩萬多斤紅薯。
峰迴路轉,給瀕於絕望的找墓行動帶來了轉機。按照規定先徵收地皮之後,開始了令人欣喜的最後一次探測。王愷請了採石場兩位工人來挖掘。「當時鑽探進行了近兩個小時,打了幾十個孔,有的很淺就遇到了石頭,只有一個孔深下去1.2米還是褐色土質,很明顯是專門用來填墓道的用土。」王愷興奮地對記者說,知道消息後他又找來4名農民幫助挖溝,挖掘一天後,終於發現了人工鑿石的痕跡,隨後很快發現了墓道的東壁!
王愷的感慨:此前的勘探,最近離墓道不足6米
現已年近八旬的王愷,依然清晰地記得1991年7月12日下午2點30分發生的事情。「第二次物探所劃出的墓道,就在實際墓道東側不足6米的地方,歷史有時候真的很靠機緣。後來有人問我,你一生中最興奮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這天下午找到獅子山墓的時候!」
後記:一個楚王陵,十數億國家財富
徐州市雲龍區的檔案資料中記載著,1994年,經過主管部門批示並得到上級認可,王愷主持發掘了獅子山楚王陵。
楚王陵出土金帶鉤
獅子山楚王陵不僅有規模宏大、結構奇特的墓室,其規模和出土文物都創了徐州文物之最。該墓出土二千多件套精美文物,所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大大超出了徐州市此前60年來所徵集到的國寶級文物總和,若用經濟價值衡量,約為國家創造財富十數億元人民幣,而且每年還有千萬元旅遊的不菲收入。
楚王陵出土的鎮墓之寶—玉豹
獅子山楚王陵漢墓,被列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
獅子山楚王陵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陵墓從獅子山頂開天井往下開鑿17米,然後鑿出12間總面積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一座獅子山幾乎被掏空了。當時的民工只憑一鏟一鑿,這麼大的工程至少要用20年才能完工。帶天井的陵墓在國內沒有見過,國際上也沒聽說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稱其「具有世界意義」。
因發現,考古學者王愷的名字被寫進了英國劍橋的《世界知識份子名人錄》。